-
1 # 用戶1289171385273
-
2 # 嘿這個年紀
是,端午節的起源比屈原要早,但從漢代以後端午節一般紀念屈原。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
-
3 # thanksjunior
是的,五月初五端午節是為了紀念中國古代愛國詩人屈原。傳說在他投江自盡後,人們划龍舟尋找他的屍體,並在江邊放食以避惡運。後來,這個習俗就演變成了現在的端午節。
-
4 # 折斷的十字架
是的
端午節源於紀念屈原,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沿水招魂,並將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魚蝦蠶食他的身體。這一習俗綿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
端午節又名端陽節、重午節,據傳是中國古代偉大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羅江殉國的日子。兩千多年來,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就成為了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
史料記載,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楚國大夫、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消息後,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寫下絕筆作《懷沙》,抱石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端午節起源於上古先民擇“龍升天”吉日祭龍祖,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於北方中原,附會紀念屈原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
端午風俗形成可以說是南北風俗融合的產物。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詞,深入人心。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從此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與紀念屈原緊密聯繫在一起。隨著屈原影響的不斷增大,始於春秋戰國的端午節也逐步傳播開來,成為中華民族的節日。
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
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家,開闢了“香草美人”的傳統,被譽為“楚辭之祖”,楚國有名的辭賦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響。 屈原作品的出現,標誌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獨創的新時代,其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以屈原作品為主體的《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之一,對後世詩歌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璀璨明珠,“逸響偉辭,卓絕一世”。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的“求索”精神,成為後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種高尚精神。
-
5 # 陌上花開亦
是的。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相傳在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都城,屈原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羅江身亡。
屈原死後百姓悲痛不已,紛紛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傷害屈原的屍體,此後,每年的五月初五被定為端午節。
-
6 # 小和尚智聰
五月初五端午節是紀念屈原
戰國時期,愛國詩人屈原在端午節這一天抱石跳汨羅江自盡,屈原投江後,人們為了不讓魚蝦傷害屈原的軀體,用竹筒裝糯米投入江中,後來發展為吃粽子和賽龍舟兩大習俗。人們為了悼念屈原,于是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
為了紀念他,人們一直在端午節都有這些活動。
-
7 # 玖韻習
是的。
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本名“端午”。一般認為,它是為紀念中國古代愛國詩人屈原而產生的。屈原是戰國時期楚華人,端午節。每逢此節,民間有戴香包、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香包表示屈原的品德、節操萬古流芳,粽子原是防止魚吃屈原,後成為節日食品,劃龍船則表示去營救屈原。
回覆列表
是的。民族英雄是世代相傳。民族英雄,流芳百世。人固有一死,有的重於泰山,有的輕於鴻毛。中國人民世世代代永遠忘不了偉大的民族英雄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