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2
回覆列表
  • 1 # 珏岑

    賞析

    《山中》是徐志摩寫於1931年的現代詩,這是他在生命的最後一年寫給林徽因的,當時林徽因在香山療養肺病寫下《別丟掉》贈志摩,願愛人“別丟掉這一把過往的熱情”。徐志摩則以《山中》一詩回應對愛人的依戀。1934年,陳田鶴首次將這首作品發表在蕭友梅、黃自、易韋齋創辦的《音樂雜志》期刊上,這也是陳田鶴創作的藝術歌曲中的經典性代表。1933年至1937年是陳田鶴歌曲創作的高峰期,據陳田鶴女兒陳暉女士所編《陳田鶴編年紀事稿》工作本中記載,1934年陳田鶴共創作了16首歌曲,顯然,陳田鶴在他的“歌曲時代”經歷集中創作的醞釀和揣度中,爆發出他獨有的音樂內力。

    《山中》描繪了詩人在沉靜的庭院中想念山中戀人的一副唯美畫面,採用了三部結構,為展現吟詩之人內心的起伏,歌曲採用了3/4和6/8兩種節拍交替,營造“快-慢-快”的心理比照。

    歌曲以八分音符的三連音疊奏為基本伴奏型引入,呈現一種寂靜月色與心流暗湧的對比,勾勒出了一幅有月,有松,有影的詩情畫意的場面。同時,左手的伴奏聲部成為第二旋律,與右手的旋律聲部構成復調對位進行,這種技法操作在再現部分連續出現,強調的是主題旋律的貫穿,吻合了聽覺心理上的期待,帶領聽眾一齊走入“更深的靜”。

    由《山中》一曲,可見陳田鶴早期的作品仍遵循傳統的作曲技法,規整的結構劃分,西方傳統的調性布局,完滿的終止式,並無複雜的炫技和構型,然而卻凸顯出音樂背後的文化內涵。其詞不過是一個個文字,其音不過是一顆顆音符,但字與音,詞與節,句與曲之糾纏,體現的是陳田鶴對文學、對音樂、對中西全方位把握的藝術智慧。歌詞雖是音樂的束帶,但音樂卻平添歌詞之意,以抽象樂音再塑詞意之境,從而凸顯構建幻想空間之優,共創不同藝術形式相融之美。此時,西方調性與調式已然成為“洋為中用”之典範,作品的藝術架構和神韻之構思早已超越西方作曲本身的框架,以突出浪漫的藝術審美為其目標,而技巧操作已然成為雕琢意境之美的工具,形成陳田鶴版《山中》一曲聽覺、幻覺、心理知覺的綜合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