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4
回覆列表
  • 1 # 09083211

    規劃未來發展方案如下。

    崇明要基本建成在生態環境、資源利用、經濟社會發展、人居品質等方面具有全球示範引領作用的世界級生態島。近年來,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鄉村振興戰略加快實施、花博會成功舉辦等一系列發展機遇使崇明迎來前所未有的巨大變革,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建設進入快車道,天更藍、水更清的“生態綠島”形象不斷呈現在世人面前。《上海市崇明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暨崇明世界級生態島發展“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崇明要肩負著國家和上海的使命與重任,承載著人民群眾的期盼與囑託,懷揣著謀劃發展的拳拳之心,創造更加幸福美好的未來。

    本規劃加強落實並深化崇明“十四五”生態空間層面的目標、指標和策略,兼顧戰略性與實施性,構建崇明生態空間規劃與建設頂層設計藍圖,加強對相關規劃的生態建設指導,以全面支撐崇

    本次規劃生態空間是指崇明城鄉範圍內保障城市生態安全、提昇城市生態環境品質、維護生物多樣性的功能空間,其陸域用地類型主要包括綠地、林地、耕地、河湖水域、灘塗葦地、其他未利用土地等,其中耕地、河湖水域等分別由《崇明區城鄉空間布局優化“十四五”規劃》《崇明區水務“十四五”規劃》統籌落實。本規劃主要聚焦綠地、林地、溼地等生態要素的空間引導,強化體系建設、要素融合、效益增強。

    “十三五”時期是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建設開局起勢、穩步推進的關鍵階段。崇明作為上海生態文明建設先行者,面對沒有先例可循的世界級生態島建設全新事業,不斷探索生態空間品質提昇戰略及路徑,加強生態建設發展與創新實踐。遵循社會經濟和城市發展規律,通過2035年總規和崇明世界級生態島發展“十三五”規劃的戰略引領與空間引導,堅定信念、久久為功,深化落實城鄉發展理念,不斷優化城市空間結構、提昇生態品質。聚焦公益林(生態廊道)、公園綠地及溼地等生態空間管理能級提昇,同時舉全區之力營造全社會植樹造林氛圍,圓滿完成市政府交予的森林覆蓋率任務;溼地修復和野生動物棲息地建設如火如荼,先後實施西沙溼地公園生態修復、新村鄉麋鹿極小物種棲息地項目;公園綠地建設進入快速發展時期,相繼建成頗具規模的公園綠地,防護綠地和附屬綠地建設有序推進。

    崇明作為上海建設生態文明的主陣地,生態空間類型眾多、分布廣泛,規劃全區生態空間總面積1618.58平方公里,其中陸域面積1018.63平方公里,全區各類生態資源面積佔全市近1/3。過去5年,建成各類生態廊道5.14餘萬畝,打造三星海棠花溪等一大批高品質新造林項目,完成開放休閒林地建設項目4個;新增立體綠化面積5萬平方米,完成綠道建設134公里,形成“通綠脈、織水網、看春花、賞飛鳥”的生態綠道格局;積極探索北沿地區溼地生態修復,實施互花米草治理超3000畝,完成種青復綠1400畝;發揮長江河口生態安全屏障的重要作用,提昇中華鱘、江豚等珍稀瀕危動物繁育場所和國際候鳥遷徙棲息地生態環境品質。

    全區森林面積52.7萬畝,森林覆蓋率30.05%,活立木總蓄積202萬立方米;公園綠地面積達537.32公頃,人均公園綠地面積8.33平方米;自然溼地保有量24.8萬公頃,溼地保護率59.38%;溼地生物多樣性豐富,溼地植被群系佔全市近半數;崇明三島佔全球種群數量1%以上水鳥物種數增長至14種,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作出重要貢獻。

    森林覆蓋率(按照國土面積1170平方公里)建設指標。30.05%

    人均公園綠地面積8.33平方米

    3溼地保護率。59.38%

    佔全球種群數量1%以上的水鳥物種數。14種。

    崇明生態空間建設成效卓著,溼地保護力度不斷加強,人均公園綠地、森林覆蓋水平大大提昇,初步構建了城鄉生態空間體系。但崇明未來的生態空間發展也面臨著諸多問題和挑戰,總結下來主要包括以下二個方面:

    (一)生態空間擴容遇到瓶頸。經過多年的生態建設,崇明以上海近五分之一的陸域面積,承載著上海近三分之一的森林、三分之一的基本農田、兩大核心水源保護地,生態空間想要持續保持增長難度巨大,尤其是在森林增量建設依舊依賴農民流轉土地的前提下,如何守好生態環境的安全底線,科學配比生態與建設空間,兼顧保護與發展成為核心議題。

    (二)生態空間布局有待完善。既有生態空間的保護與建設主要集中在部分地區的點、線、面單要素上,缺乏系統性、層級性的體系構建,我區生態要素群落結構性不強,且單一碎片化,呈現“有蓋度、無厚度”的布局形態,亟待聚焦世界級生態島的目標,整合全域生態要素、融合多元功能,構建空間體系、能級體系、保護體系等。各條線部門壁壘較多,導致生態網絡空間合理性與結構性不強,威脅城市生態安全,亟待加強頂層設計。

    助力森林開放化程度、公園綠地和自然保護地精細化管理體系等方面進一步完善,從而持續提昇生態空間品質。生態空間品質提昇將成為提高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抓手

    充分發揮崇明的生態優勢,以生態定義崇明,用美麗造福人民,圍繞做大做強“五新”生態產業,激發生態經濟活力,加速美麗蝶變步伐;勇當全市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排頭兵和先行者,成為長江三角洲區域、長江經濟帶生態大保護的標杆與典範,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堅持以生態建設為抓手。以鄉村振興、長江經濟帶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國家戰略為重要指引,嚴格保護古樹名木資源、森林資源、溼地資源、陸生野生動植物資源、自然保護地資源等典型生態資源,加強生態資源科學硬管控的同時,強化對空間結構和用地布局的彈性約束。

    堅持以依法治理為保障。應對生態發展面臨的潛在風險和不確定性,充分考慮林地、綠地、溼地等生態要素後續管理需求,製定多情景的規劃方案,加強森林、溼地、野生動物保護執法和普法,不斷完善地方法律法規和法制宣傳,形成完備的生態法制保障體系。

    堅持以創新發展為追求。把內生發展新理念作為一根紅線貫穿始終,科學利用生態空間資源,統籌促進綠色產業發展,統籌好生產、生活、生態三大布局,著力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通過“林長制”、開放休閒林地等新思路、新舉措,尋求未來崇明“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徑。

    以建設崇明世界級生態島的目標為指引,營造綠色、安全、宜居的生態空間,促進全域綠地、林地和溼地的融合發展,構築生態安全屏障,提昇城鄉環境品質,提高人居環境質量,提昇世界級生態島核心競爭力。至2025年,以綠化體系、森林體系、溼地體系建設為主線,推動生態空間格局持續優化,生態產品與服務供給有效提增,引領崇明成為綠色、低碳、宜居、可持續發展的標杆。營造綠色的生態網絡體系。形成多層次、成網絡、功能複合的生態空間基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化、森林、溼地”三大系統和“廊道、綠道”兩大網絡體系得到完善保護和修復,崇明世界級生態島空間開發保護體系全面構建。

    打造安全的生態空間屏障。堅守城市安全底線,加強城市安全與防護,讓城市更有韌性。堅持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提昇生態品質,凸顯生態魅力,以綠色創新激活城市轉型,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實現宜居的低碳生活體驗。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推動林綠、溼地碳匯能力提檔升級,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空間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建設天更藍、水更清、地更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崇明。

    從綠化、森林、溼地建設等方面形成生態空間規劃的指標體系,支撐年度監測和指導生態空間的建設。到2025年,新增公園綠地42公頃以上,人均公園綠地面積超過9平方米,骨幹綠道總里程數達200公里以上;新增森林面積不少於1.66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31%,建設開放式休閒林地8處以上;自然溼地保有量不少於24.8萬公頃,溼地保護率59%以上,崇明三島佔全球種群數量1%以上水鳥物種數保持穩定。

    經過近20年的大規模植樹造林,崇明森林覆蓋率提昇了近17個百分點。根據耕地和水麵積保護要求,結合自身產業發展需要,崇明的新造林潛力已遇到瓶頸。《崇明區“十四五”造林專項規劃》(送審稿)共劃示新增森林潛力空間7.01萬畝,其中新造林潛力主要集中在坑塘、養殖水麵退出,198地塊、宅基地減量上,前期騰地和實施難度巨大。因此,“十四五”期間,森林覆蓋率難以再出現脈衝式增長,僅能實現小幅度提昇。至2025年,預計新增森林面積1.66萬畝,森林覆蓋率達31%(按照國土面積1170平方公里)。

    崇明現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8.33平方米,低於全市數值,尤其是城區公園綠地保有量尚不足以滿足人們的生態休閒需求。根據《崇明區公園綠地系統規劃(2019-2035)》形成的指標體系,至2025年,崇明全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9平方米,按照全區現有常住人口折算,需新增公園綠地42.76公頃。考慮到近年來全區常住人口呈現遞減趨勢,預測新增公園綠地42公頃,人均公園綠地面積規劃目標依舊為9平方米。

    2020年崇明溼地保護率為59.38%,溼地主要保護形式有自然保護區、溼地公園、森林公園等。“十四五”期間,要積極推進生態空間範圍內溼地生態修復和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建設,新建自然保護地,溼地保護形式進一步豐富。考慮到非規劃內水產養殖水體退出、小微水體作為水麵積補充潛力、生態保護紅線進一步調整落實等因素,溼地保護率目標值設定為59%較為現實。

    2018-2020年度,崇明三島範圍內超過1%的標準的水鳥物種分別為16種,14種,14種,本島超過1%的標準的水鳥物種均達到10種以上,完成《崇明世界級生態島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提出的指標要求。隨著長江口生境品質不斷改善,至2025年,三島佔全球種群數量1%以上的水鳥物種數保持穩定。

    立足建設“生態環境、資源利用、經濟社會發展、人居品質具有全球引領示範作用的世界級生態島”,突顯崇明特色的生態空間邏輯和人居環境價值,在“十四五”的生態空間布局上,緊鑼密鼓抓好提前謀劃。根據崇明三島的自然條件和生態基底,充分銜接上位規劃和耕地保護紅線等要素,促進生態環境的綜合價值最大化。

    一、優化“多元複合”的城鄉綠網布局

    依託崇明現狀,對接“2035總規”,結合崇明生態基底,兼顧生態空間貫通和服務半徑覆蓋,形成生態綠道網絡骨架和公園綠地空間體系。

    (一)骨幹綠道系統布局

    聚焦環島運河生態綠道、崇明生態大道沿線生態綠道,依託現狀林地,布局供市民郊野運動、休憩觀光的郊野型綠道。以環島運河生態綠道為紐帶,結合環島森林片區布置,向內連接中部鄉野帶、向外連接生態片區和城鄉功能區,形成環島綠色生態帶,構築全島生態空間骨架;以崇明生態大道沿線綠道為軸,串聯全島東西向生態走廊,形成崇明骨幹綠道系統的特色布局。同時,依託城區道路兩側綠地、廣場等,建設供市民運動健身、慢行交通的城市型綠道,構建多類型、多層次、多功能的網絡化綠道連通格局。

    (二)公園綠地系統布局

    以公園綠地為綠點、道路兩側綠帶為綠線、大型公園為綠面,建設多彩可及的綠色空間,提高生態發展的創新能力。結合公園綠地、社區綠地等較大的綠色公共空間,規劃全域組團地塊內小型綠地,形成生物跳板,構建生境斑塊,確保各節點連通性,構成系統性、多層級生態網絡。

    以區位重要性和生態空間連通性為選址原則對已規未建公園綠地進行布局。在城橋鎮、陳家鎮、長興鎮3個核心鎮集建區內按標準推進500米服務半徑綠地建設;對一般鎮區開展一批新舊口袋公園新建和改造。推進“一鎮一園”建設,打造一批4公頃以上具備基本功能的地區公園。

    二、形成“藍綠融合”的生態網絡格局

    統籌布局森林增量空間,注重生態空間的網絡化,引導林地沿河、沿路建設,在市、區兩級生態廊道範圍內布局;強調成片、成塊,進一步強化林地合理性、結構性和景觀性,構建有層次、有結構、有景觀的全域林地空間網絡,形成“一環、多帶、多點”的布局特點。

    (一)一環——環島森林片區

    即市級生態走廊,規劃區域為環崇明島的生態環廊,重點布局兼具生態景觀性和生物多樣性的公益林及生態廊道建設。

    (二)多帶——生態貫通林帶

    即沿區級生態走廊的林帶,區域為崇明島南北向重要水系走廊及長興、橫沙生態走廊。主要功能涵蓋有機串聯森林資源、河道水系、農田耕地等各類生態空間。

    (三)多點——森林調優節點

    即未納入森林資源的現狀林地增密補植節點、疏林地和灌木林提昇改造重點區域。

    聚焦鄉村振興示範村、骨幹道路和河道節點、人口和產業聚集區等區域,實施景觀休憩型和生態保育型相結合的林相撫育;主要圍繞森林保有量較大,產業發展有需求的鄉鎮,聚焦成片、成塊、成規模的“老林”,大力推進開放休閒林地建設。

    三、構建“功能多樣”的生態安全屏障

    嚴守生態保護紅線,保護、優化崇明灘塗溼地資源,提昇現狀溼地質量,建立“生態安全保障區、本土物種恢復區、溼地景觀提昇區”。

    (一)生態安全保障區

    錨固生態基底,構建東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主體,北湖、西沙等長江口溼地以及重要生物棲息地為補充的生態安全保障區。整體管控生態安全保障區內的生態空間,維護溼地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完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保護國際鳥類遷徙通道,協同保護區域飲用水安全。

    (二)本土物種恢復區

    圍繞北六滧至北八滧北沿地區溼地,開展外來物種滅除和本土物種複種。布局本土物種恢復區,促進與南通啟東地區的沿江沿海生態空間保護銜接,進一步保護水生生物洄游通道和灘塗溼地生物多樣性,培育底棲生物群落的生存環境。

    (三)溼地景觀提昇區

    圍繞打造“長江百里生態秀帶”,結合環島景觀道生態修復提昇、濱江和水文化公園建設,重點聚焦本島南部沿江地區生態功能受損和退化、破碎化嚴重的自然溼地,以自然恢復為主,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相結合的方式,在主要鎮區周邊布點打造自然溼地公園的雛形。

    四、實行“剛柔並濟”的生態空間管控

    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護不是矛盾,要強化底線控制與彈性應對,明確剛柔並濟的生態空間管控要求,建立健全生態空間相關的建設引導、生態補償和動態調整機制。剛性管控,主要針對“2035總規”中確定的一類、二類生態空間,集中在生態保護紅線內,按國家林草局批覆和市綠化市容局工作要求,建立自然保護地體系,明確管理與發展、監督與考核機制。彈性應對,主要針對三類、四類生態空間,要劃定限制建設區,為生態要素布局優化以及生態效益提昇預留一定彈性。

    自然保護地是生態建設的核心載體,在維護生態安全中居於首要地位。要有效建立健全自然保護地體系,配合市級部門推進市級自然保護地建設和管理,統籌區級自然保護地發展,維護自然生態系統健康穩定,提高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維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並永續發展。

    崇明行政區範圍內共有5處自然保護地,包括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長江口中華鱘自然保護區、崇明島國家地質公園、東平國家森林公園、西沙國家溼地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