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Dc165350463
-
2 # 用戶61554967411
世界上最早的純木結構塔位於山西省朔州市應縣城西北佛宮寺內的釋迦塔,俗稱應縣木塔,建於遼清寧二年(宋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南宋慶元一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畢,是中國現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構塔式建築,1961年釋迦塔成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釋迦塔位於寺南北中軸線上的山門與大殿之間,屬於"前塔後殿"的布局。塔建造在四米高的臺基上,塔高67.31米,底層直徑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

第一層立面重簷,以上各層均為單簷,共五層六簷,各層間夾設有暗層,實為九層。因底層為重簷並有迴廊,故塔的外觀為六層屋簷。各層均用內、外兩圈木柱支撐,每層外有24根柱子,內有八根,木柱之間使用了許多斜撐、梁、枋和短柱,組成不同方向的復梁式木架。整個木塔共用紅松木料3000立方,約2600多噸重。

該塔身底層南北各開一門,二層以上周設平座欄杆,每層裝有木質樓梯,遊人逐級攀登,可達頂端。二至五層每層有四門,均設木隔扇。塔內各層均塑佛像。一層為釋迦牟尼,高11米。內槽牆壁上畫有六幅如來佛像,門洞兩側壁上也繪有金剛、天王、弟子等。二層壇座方形,上塑一佛二菩薩和二脅侍。

塔頂作八角攢尖式,上立鐵剎。塔每層簷下裝有風鈴。
釋迦塔的設計,大膽繼承了漢、唐以來富有民族特點的重樓形式,充分利用傳統建築技巧,廣泛採用斗拱結構,全塔共用斗拱54種,每個斗拱都有一定的組合形式,有的將梁、坊、柱結成一個整體,每層都形成了一個八邊形中空結構層。
遼代是公元十至十二世紀契丹族在北方建立的一個封建王朝,當時為了鞏固封建統治,大力提倡佛教,在山西、河北一帶大興土木,修建佛廟、佛塔。應縣木塔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營造的。塔的底層有一尊11米高的釋迦牟尼金身坐像,保持著遼代的風格。底層的牆壁上還有6幅如來佛畫像以及飛天,色彩鮮豔,神采奕奕,是中國壁畫中的珍品。
木塔的第三層和第五層分別有四方佛和釋迦坐像。過去這裡既是歷代統治者拜佛的場所,又是戰爭時用於觀戰指揮的瞭望臺。
回覆列表
據考古發掘證明,中國最早的房屋建築產生於距今七千年的新石器時代。
當時人們的住房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半地穴式的建築,主要是北方的建築模式,以陝西西安半坡遺址為代表。
一中是樁上建築,主要是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的建築模式,以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為代表。半地穴房屋有方圓兩種形式,地穴有深有淺,這種房子都是用坑壁作牆基或牆壁,有的四壁和屋室的中間立有一木柱支撐屋頂。為了加固柱基,立柱周圍加上一圈夯打造實的細泥。有的泥裡夾雜著碎陶片和紅燒土,也有的用天然石塊作柱基,木柱上架設橫梁和椽子,鋪上柴草,用草拌泥塗敷屋頂。有的地四周沒有柱子,把屋簷直接搭在牆基上,為了防潮,並使房屋經久耐用,居住面及四壁常用白灰或草攪泥塗抹有的還用火烤,門道有的是斜坡,有的是臺階,有的是道延伸到屋外,架有門棚,屋內對著門口有一個灶坑供做飯,取暖,照明和保留火種用。
陝西半坡遺址的住宅區中,有一座面積達一百六十平方米的地穴式大房子,屋內前部為一大間,後面分三小間,大房子附近有四十幾座方圓兩種半地穴和地面建築,每座房子的面積一般在二十平米左右。地面建築是木骨泥牆,室內有支柱盛託脊檁,屋頂為兩面坡式。
有的淺穴式房屋,為了擋風和防水,在門道內兩側各有一堵隔牆。樁上建築,也叫幹欄式建築,是用豎立的木樁或竹樁構成高處地面的底架,再在底架上用竹木,茅草等建造住房。
古代文獻中有許多關於幹欄式建築的記載。《嶺外代答》說:“結棚以居,上設茅屋,下豢牛豕。”就是說這種房屋上邊住人,下面豢家畜。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中發現有密集的幹欄式建築遺址,梁柱之間用榫卯接合。地板用企口板密拼,具有相當成熟的木構技術。考古工作者根據目前發掘的現象認為它可能是一種有前廊過道的幹欄式住房。
在距今七千年前,產生工具只有石斧,石鑿的情況下,人們能將粗大的樹木加工成適用的方木樁,木版,並做出榫卯,企口,充分顯示了當時人們的聰明智慧和偉大的創造力。這種幹欄式竹木結構的建築,在中國延續了很長時間,直至今天,仍是中國西南地區和台灣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人們藉以棲身的住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