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用戶2669241050610695

    細菌鞭毛直徑只有10~30nm,遠低於光學顯微鏡的分辨率.用普通的結晶紫番紅等方法染色,在顯微鏡下也是看不到的.其實結晶紫可以用作鞭毛染色,不過方法和普通的不一樣,會在鞭毛周圍沉澱,使鞭毛變粗.

  • 2 # 半張臉0717

    鹼性復紅法和副品紅法:1926年由Gray首創,Leifson於1930年建立了副品紅法,並於1938年和1951年兩次對該方法進行了改良,稱為Leifson方法。

    結晶紫法:

    又稱Ryu法,1937年由Ryu建立,1982年由Kodaka等進行了改良。

    鞭毛染色原理

    鞭毛是細菌的運動“器官”,在普通光學顯微鏡的分辨力限度以外,故需要用特殊的鞭毛染色法,才能看到。在顯微鏡下觀察細菌的運動性,也可以初步判斷細菌是否有鞭毛。通常使用壓滴法或懸滴法觀察細菌的運動性。觀察時,要適當減弱光線,增加反差,如果光線很強,細菌和周圍的液體就難以辨別。

    鞭毛染色是借媒染劑和染色劑的沉澱作用,染色前先用媒染劑(如單寧酸或明礬鉀)處理,讓它沉積在鞭毛上,使鞭毛直徑加粗,然後再進行染色(如鹼性復紅、硝酸銀、結晶紫)。

    常用的媒染劑由丹寧酸和氯化高鐵或鉀明礬等配製而成。目前,細菌鞭毛染色方法根據染色劑的不同,可分為鹼性復紅法、副品紅法、結晶紫法、維多利亞藍B法、鍍銀染色法和熒光蛋白染色法6類,前5類方法的媒染劑成分中均含有單寧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