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5
回覆列表
  • 1 # 鶴舞九天攬日月

    東漢在歷史上的存在感遠遠不及西漢主要還是一直停留在一個模仿和繼承的階段,對於整個封建王朝的歷史進程和中華文化沒有凸出的貢獻。而且東漢王朝除了光武中興的劉秀幾乎沒有出過什麼值得人們記住的君王,沒有給後世留下太深刻的印象。西漢王朝和東漢王朝相比較起來,西漢王朝對於後世的影響是極為深刻的。

    秦朝雖然是中華歷史上第一個封建主義國家。但是由於秦朝存在的時間太短,秦朝的封建主義是一種不完全沒有成系統的社會制度,西漢王朝真正的確定了封建主義社會的發展基調,漢武帝採取了董仲舒獨尊儒術罷黜百家的思想體系,形成了思想的上的大統一,確立了2000多年封建王朝的思想文化主流,儒家思想也成為了對中華文化影響最深刻的一種思想。

    在軍事上西漢王朝打敗了中原地區最大的少數民族勢力匈奴人。解決了中原王朝最大的隱患,在西漢王朝之前匈奴人一直都是虎視眈眈想要找機會拿下中原地區。經過西漢王朝幾任君主的努力給漢武帝創造了一個極好的環境,漢武帝是一個雄才大略的君王,他從不屈居他人之下,從他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經注定了他這一生的偉大,他要感謝自己父輩的努力為他積攢了這麼多的財富,能夠讓他供養更多的人口,訓練更多的軍隊,漢武帝時期也出現了很多影響歷史進程的偉大人物,西漢王朝也因為漢武帝時期出現的人物,被人們所銘記。

    東漢王朝基本上在西漢王朝的影響之下建立起來。東漢王朝是第二個吃螃蟹的人,在人們心中只會記得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所以東漢的歷史地位較低。

  • 2 # 無敵荷蘭三棍客

    東漢的建立,是西漢舊皇族農民起義推翻王莽新朝的結果。所以東漢官制基本上沿習了西漢官制的制度,官名也沒有多少改變。與西漢比較,東漢體製的最大特點就是:大大加強皇帝權力,不設丞相(東漢末年曹操任丞相是特例),削弱三公的權力;刺史成為一級地方長官,廢除地方軍隊;強化內朝權力,外戚、宦官掌握大權,這一官制對後來的三國官制也有較大的影響。

  • 3 # 釐蕭

    東漢中央官的基本構成仍然是三公九卿。但在新皇帝即位之後,則以太傅或太尉錄尚書事,總攬政務。東漢設太傅,稱上公,位在三公之上,負責輔導皇帝。錄尚書事始於西漢,“錄”,據《後漢書·和帝本紀》注:“總領之也”,即以本官總領尚書事。由於當時朝政實權轉移到尚書臺,所以太傅錄尚書事位高而任重。不過太傅一職並不常設。

      上公之下是三公。東漢初年,以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為三公。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光武帝改大司馬為太尉,大司徒、大司空去掉“大”字。三公排列,太尉在前,由丞相演化來的司徒居後,由御史大夫演化來的司空又後。太尉主管兵政,又分領太常、衛尉、光祿勳三卿。司徒主管民事,又分領太僕、大鴻臚、廷尉三卿。司空主管重大水土城防建築工程,又分領宗正、少府、司農三卿。三公各有屬吏長史及諸曹掾、史、屬等。國有大事,三公共同商議。但東漢三公權力遠不如西漢,這不僅從上述職務上可以看出,而且反映在封爵上。西漢初年,相職由列侯充任。武帝時候,雖布衣可以為相,但封相之後必定封侯,所以丞相又稱君侯。東漢自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大司徒侯霸死後封侯始,三公皆不封侯。實際上三公成為徒有虛名的高官,真正擁有決策權和監督百官的執行權的是內朝。直到東漢末年,董卓廢少帝,立獻帝,自任相國;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秉政,罷三公而置丞相,相權才驟然改變,成為王朝最高權力的實際操縱者,皇帝也在其控制之中。

      東漢九卿及列卿沒有什麼太大的變化,只是尚書組織的地位更加強了,所以當時有“雖置三公,事歸臺閣”的說法。“臺閣”,指宮內辦事處,也就是內朝。光武帝即位,勤於政事,不以實權交給三公,僅以侍從左右的尚書協助處理政事,于是尚書的權責日益上升,由原來的事務官演化為政務官,尚書臺也就成為東漢中央非常重要的辦事和決策機構。尚書臺以尚書令、尚書僕射為長貳,由左、右丞輔佐,下設六曹尚書。有三公曹,主管年終考課諸州郡事務;吏曹主管選官、祠祀事務;民曹,主管修繕功作、鹽池、園苑等事務;客曹,主管護衛皇帝及少數民族朝賀事務;二千石曹,主管辭訟事務;中都官曹,主管水火盜賊之事。每曹又有侍郎六人,令史三人。尚書令、尚書僕射、六曹尚書合稱八座。皇帝雖也挑選太傅或太尉錄尚書事,無異於自己直接指揮尚書臺,所以政歸臺閣,實際上是皇權進一步得到了加強。

      東漢皇權進一步加強,還表現在監察系統官制的變化上。司空的前身是御史大夫,東漢司空已無監察之責。主持監察的是御史臺長官御史中丞。御史中丞屬官有治書侍御史二人,掌解釋法律條文;侍御史15人,掌察舉官吏違法,接受公卿、郡吏奏事。侍御史下分令曹、印曹、供曹、尉馬曹、乘曹。東漢御史中丞秩僅千石,但權力卻超過了原來的御史大夫,在朝廷上僅次於尚書令。這是因為御史中丞不再隸屬司空,改隸少府,事實上歸皇帝直屬,成為皇帝直接掌管的、監察百官的工具。

      東漢中葉以後,母后臨朝,外戚執政,往往抓住兵權以加強自己的地位,于是將軍職務就顯得格外重要。特別是大將軍多為外戚,常在國都,又錄尚書事,自然成為中央要員。將軍名號與西漢相同。大將軍位在三公之上,與太傅、三公合稱五府。驃騎將軍、車騎將軍位在三公之下。前後左右將軍位在上卿之下,不常設置。其餘列將軍,有事則設,因事命號,事已則罷。將軍都有部曲。西漢京軍有八校尉之設,東漢初減併為五校尉。當時人稱五校為五營,即屯騎、越騎、步兵、長水、射聲五營。又置北軍中候以監五校。東漢與西漢不同,北軍指五校所率軍隊。東漢不見南軍名稱。東漢初年以後,北軍的名稱也不再見於文獻記載。靈帝時候,又設西園(上軍、中軍、下軍、典軍、助軍、左軍、右軍、佐軍)八校尉,由皇帝直接統領。曹操曾任典軍校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