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半張臉0717

    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推導方法:

    1. 定義法

    2. 函數法

    3. 不等式法

    4向量法

    5轉化法

    6三角形法

    7參數方程法

    點到直線的距離,即過這一點做目標直線的垂線,由這一點至垂足的距離。

  • 2 # 笑忘書xxff

    七種推導方式:1.三角形法;2.向量法;3.參數方程法;4.投影法;5.垂直平分線法;6.勾股定理法;7.直線方程法。

    主要運用:1.三角形法:將點和直線看作兩條直線,構成一個三角形,利用三角形的性質求解;2.向量法:利用向量的性質求解;3.參數方程法:利用直線的參數方程求解;4.投影法:利用點到直線的投影求解;5.垂直平分線法:利用垂直平分線的性質求解;6.勾股定理法:利用勾股定理求解;7.直線方程法:利用直線的方程求解。

  • 3 # 只是配角

    點m到直線的距離,即過點m向已知直線作垂線,設垂足為n,則垂線段mn的長即是所求的點到直線的距離。

    方法一:求出過點m且與已知直線ax

    by

    c=0(a、b均不為零)垂直的直線方程,而後聯立方程組,求出垂足n點的坐標,然後利用兩點間的距離公式求出點到直線的距離。

    方法二:過點m分別作垂直於兩坐標軸的直線,且交已知直線分別於c、d兩點,三角形mcd為直角三角形,點到直線的距離即是直角三角形mcd斜邊上的高。而c、d兩點的坐標較易求解,利用平行於坐標軸的兩點間的距離公式,可得到兩直角邊mc、md的長度,再利用勾股定理求出斜邊的長,最後利用等面積法求出點到直線的距離.

  • 4 # 用戶1655953305262

    點到直線的距離就是點到直線的垂線段的長度。

    已知直線ax+by+c=0,與其垂直的直線是bx+ay+d=0(a,b,c是已知,d是未知),將點M坐標代入方程二,解聯立方程組得垂足N的坐標,用兩點距離公式求線段的總。

  • 5 # 用戶5435842789945

    點到直線距離公式的推導如下:

    對於點P(x0,y0) 。

    作PQ垂直直線Ax+By+C=0於Q 。

    作PM平行Y軸,交直線於M;作PN平行X軸,交直線於N 。

    設M(x1,y1) 。

    x1=x0,y1=(-Ax0+C)/B。

    PM=|y0-y1|=|y0+(Ax0+C)/B|=|(Ax0+By0+C)/B| 。

    同理,設N(x2,y2)。

    y2=y0,x2=(-By0+C)/A。

    PN=|(Ax0+By0+C)/A| 。

    點到直線距離公式推導思路如下:

    求出直線的斜率k (我們假設這條直線不是平行於坐標軸的),然後與它垂直的直線斜率是-1/k,因此可以求出過已知點與直線|垂直的那條直線12(點斜式,然後求和12的交點,交點坐標和已知點的間線段的距離就是點到直線的距離。

    直線外一點與直線上各點連接的所有線段中,垂線段最短。點到直線的距離叫做垂線段。點到直線距離是連接直線外一點與直線 上各點的所有線段中,垂線段最短,這條垂線段的長度。目標在於通過對點到直線距離公式的推導,提高學生對數形結合的認識,加深用“計算'來處理“圖形”的意識。

  • 6 # 可樂追影

    以下是點到直線距離的七種推導方式:

    1、向量法:設直線上一點為A,直線的方向向量為$\vec{n}$,點P到直線的距離為d,則$\vec{AP} = \vec{v}$,垂線段PA在$\vec{n}$上的投影為$h$,則有:

    $\vec{AP} = \vec{v} = \vec{h} + \vec{u}$

    其中$\vec{h} = h \cdot \frac{\vec{n}}{|\vec{n}|}$為$\vec{n}$上的投影向量,$\vec{u}$為$\vec{n}$垂直的向量。

    由於$\vec{AP}$在$\vec{n}$上的投影為0,因此$\vec{v}$與$\vec{n}$垂直,即:

    $\vec{v} \cdot \vec{n} = 0$

    化簡得:

    $d = |\vec{h}| = |\vec{AP} \cdot \frac{\vec{n}}{|\vec{n}|}|$

    2、坐標法:設直線方程為$ax+by+c=0$,點P的坐標為$(x_0, y_0)$,則點P到直線的距離為:

    $d = \frac{|ax_0 + by_0 + c|}{\sqrt{a^2+b^2}}$

    3、參數方程法:設直線上一點為$(x_1, y_1)$,方向向量為$(p, q)$,點P的坐標為$(x_0, y_0)$,則點P到直線的距離為:

    $d = \frac{|(x_0-x_1)q - (y_0-y_1)p|}{\sqrt{p^2+q^2}}$

    4、三角形面積法:設點P到直線的距離為d,點A、B為直線上兩個不同的點,則由於三角形PAB和高重合,因此有:

    $d = \frac{2S_{\triangle PAB}}{AB}$

    其中$S_{\triangle PAB}$為三角形PAB的面積,$AB = \sqrt{(x_A-x_B)^2 + (y_A-y_B)^2}$。

    5、單位向量法:設直線上一點為A,方向向量為$\vec{n}$,點P到直線的距離為d,則有:

    $d = |\vec{AP} \cdot \frac{\vec{n}}{|\vec{n}|}|$

    將$\frac{\vec{n}}{|\vec{n}|}$記為$\vec{u}$,則有:

    $d = |\vec{AP} \cdot \vec{u}|$

    設$\vec{OA}$為直線上一點到原點的向量,$\vec{OP}$為點P到原點的向量,則有:

    $\vec{AP} = \vec{OP} - \vec{OA}$

    將其代入到$d$的表達式中,得:

    $d = |\vec{OP} \cdot \vec{u} - \vec{OA} \cdot \vec{u}|$

    將$\vec{OA} \cdot \vec{u}$記為$k$,則有:

    $d = |\vec{OP} \cdot \vec{u} - k|$

    由於$\vec{u}$為單位向量,因此有:

    $|\vec{u}| = 1$

    將其代入上式,得:

    $d = |\vec{OP} \cdot \vec{u} - k| = \frac{|\vec{OP} \cdot \vec{n} - k|}{|\vec{n}|}$

    6、垂線段法:設點P到直線的距離為d,點A、B為直線上兩個不同的點,則將PA、PB和AB三條邊的長度設為a、b、c,則由勾股定理得:

    $a^2 = d^2 + b^2$

    $b^2 = d^2 + c^2$

    將兩式相減,得:

    $a^2 - b^2 = c^2$

    將$c = \sqrt{(x_A-x_B)^2 + (y_A-y_B)^2}$代入,得:

    $d = \frac{|ax_0 + by_0 + c|}{\sqrt{a^2+b^2}}$

    7、列式法:設點P到直線的距離為d,點A、B為直線上兩個不同的點,則直線的一般式方程為:

    $Ax + By + C = 0$

    將點P的坐標代入上式,得:

    $Ap_x + Bp_y + C = 0$

    將$p_x$、$p_y$表示為$\frac{1}{2}(x_A+x_B)$和$\frac{1}{2}(y_A+y_B)$的形式,代入上式,得:

    $d = \frac{|Ax_0 + By_0 + C|}{\sqrt{A^2+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