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代孫西漢孔聚,早年追隨漢高祖碭山起義,屢立戰功,曾官左司馬、將軍、都尉。高祖五年(前202年),孔藂領軍軍夾擊項羽楚兵,大勝。次年六月被封為蓼侯。卒諡「夷」。
第11代孫西漢孔臧,孔聚之子。漢文帝時嗣蓼侯,遷博士,拜太常,位列九卿。在官數年,著書十篇,賦二十四篇。
第11代孫西漢孔安國,西漢著名經學家。歷任都尉、諫議大夫、臨淮太守等職。晚年,著有《古文尚書傳》、《論語訓解》、《古文孝經傳》、《孔子家語》等書,成為古文尚書學派的開創者。《史記》作者司馬遷曾請教經學於他,後世尊其為先儒。
第14代孫西漢孔光(前64-5),字子夏,自幼隨父孔霸徙居長安,通經學,年未二十即舉為議郎。後舉方正,入朝任諫大夫。漢成帝即位,舉為博士,遷大將軍,拜相,封博山侯。哀帝劉欣即位,封為千戶。漢平帝即位,拜太傅、拜太師,稱病辭職。卒諡簡烈侯。
第19代孫東漢孔宙(103- 163),字季將。少好學,治嚴氏《春秋》,舉孝廉,授郎中,遷元城令。是時,泰山附近動亂,孔宙為泰山都尉,旬月而平。故吏門人立碑示後,即《孔宙碑》。碑今存曲阜孔宙東廡。
第20代孫東漢末年的孔融(153-208),字文舉。建安七子之首,因多次得罪曹操被殺。
第26代孫晉孔坦(285-335),字君平,居會稽。任世子文學,後補為太子舍人,遷尚書郎,任吳郡太守,後遷尚書,疾篤未任。晉元帝年間,建議申明貢舉之制,崇修學校。死贈光祿勳,諡「簡」。有集傳世。
第32代孫南朝孔奐(514-583),字休文,居會稽。好學善屬文,通經史百家。侯景之亂,孔奐獨傲然自若,自謂不以取媚兇醜以求全。陳武帝永定三年(559年)任晉陵太守,後為御史中丞、吏部尚書等。有集傳世。
第32代孫唐孔穎達,經學家。最重要的著作為《五經正義》,是集魏晉南北朝以來經學大成的著作。
第33代孫唐孔紹安,以文才知名,隋末為監察御史。歸唐拜內史舍人。少年時誦古文集數十萬言,曾奉詔撰寫《梁史》,未成而卒。有文集五十卷,今存詩七首。
第37代孫唐孔巢父(?-784),字弱翁,冀州人。少時與李白、韓準、張叔明、陶河、裴政隱居徂徠山,稱「竹溪六逸」。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授左衛兵曹參軍,累官至給事中、河中、陝、華等州招討使,兼御史大夫。
第10代孫西漢孔聚,早年追隨漢高祖碭山起義,屢立戰功,曾官左司馬、將軍、都尉。高祖五年(前202年),孔藂領軍軍夾擊項羽楚兵,大勝。次年六月被封為蓼侯。卒諡「夷」。
第11代孫西漢孔臧,孔聚之子。漢文帝時嗣蓼侯,遷博士,拜太常,位列九卿。在官數年,著書十篇,賦二十四篇。
第11代孫西漢孔安國,西漢著名經學家。歷任都尉、諫議大夫、臨淮太守等職。晚年,著有《古文尚書傳》、《論語訓解》、《古文孝經傳》、《孔子家語》等書,成為古文尚書學派的開創者。《史記》作者司馬遷曾請教經學於他,後世尊其為先儒。
第14代孫西漢孔光(前64-5),字子夏,自幼隨父孔霸徙居長安,通經學,年未二十即舉為議郎。後舉方正,入朝任諫大夫。漢成帝即位,舉為博士,遷大將軍,拜相,封博山侯。哀帝劉欣即位,封為千戶。漢平帝即位,拜太傅、拜太師,稱病辭職。卒諡簡烈侯。
第19代孫東漢孔宙(103- 163),字季將。少好學,治嚴氏《春秋》,舉孝廉,授郎中,遷元城令。是時,泰山附近動亂,孔宙為泰山都尉,旬月而平。故吏門人立碑示後,即《孔宙碑》。碑今存曲阜孔宙東廡。
第20代孫東漢末年的孔融(153-208),字文舉。建安七子之首,因多次得罪曹操被殺。
第26代孫晉孔坦(285-335),字君平,居會稽。任世子文學,後補為太子舍人,遷尚書郎,任吳郡太守,後遷尚書,疾篤未任。晉元帝年間,建議申明貢舉之制,崇修學校。死贈光祿勳,諡「簡」。有集傳世。
第32代孫南朝孔奐(514-583),字休文,居會稽。好學善屬文,通經史百家。侯景之亂,孔奐獨傲然自若,自謂不以取媚兇醜以求全。陳武帝永定三年(559年)任晉陵太守,後為御史中丞、吏部尚書等。有集傳世。
第32代孫唐孔穎達,經學家。最重要的著作為《五經正義》,是集魏晉南北朝以來經學大成的著作。
第33代孫唐孔紹安,以文才知名,隋末為監察御史。歸唐拜內史舍人。少年時誦古文集數十萬言,曾奉詔撰寫《梁史》,未成而卒。有文集五十卷,今存詩七首。
第37代孫唐孔巢父(?-784),字弱翁,冀州人。少時與李白、韓準、張叔明、陶河、裴政隱居徂徠山,稱「竹溪六逸」。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授左衛兵曹參軍,累官至給事中、河中、陝、華等州招討使,兼御史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