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4
回覆列表
  • 1 # 俊逸588

    白天,烏鎮的景色以白色的牆壁和棕色的木門為主,但這個場景在夜晚變得非常壯觀,烏鎮的不同燈光在黑色的天空中創造出令人驚嘆的萬花筒般的色彩。

    在烏鎮的所有商店中,銷售傳統手工制作燈籠的商店在夜間最為突出。這些精美作品背後的男人是顧業光,他是一位53歲的工匠,出生於江蘇省南京的一個燈籠製造商家庭。雖然顧業光幾乎花了他一生的時間制作燈籠,但他從未對這個職業感到厭倦,並說如今向年輕人傳授這種技巧是他最近的動力。他承認,他不是出於興趣而選擇了這種工藝,只是因為他被迫幫助了家族企業。“我的同學們會在放學後出去玩,但我不得不回家幫助制作燈籠,”他說,“但是當我長大後,我開始欣賞手工制作燈籠的美感,看到自己的作品,我也感到滿足。”

    為了制作燈籠的框架,顧業光將竹子切成長而細的棍子,然後用蠟燭燒焦需要操縱的區域。在彎曲棒之後,將兩端粘合在一起並用紙包裹完成的框架。他的創作有多種形式,如兔子,星星和蓮花,在20世紀90年代的南京燈會上舉行的比賽中獲得了許多獎項。在21世紀初期,還受到南京各級學校的邀請,開展了制燈班,以幫助學生欣賞傳統工藝的美感。

  • 2 # 醒酒幸遇你

    清明節的習俗:

    1、吃青糰子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糰子的風俗習慣。青糰子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吃起來甜而不膩,肥而不腴。青糰子還是江南一帶人用來祭祀祖先必備食品,正因為如此,青糰子在江南一帶的民間食俗中顯得格外重要。

    2、吃饊子

    中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饊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中國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饊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

  • 3 # 用戶2206664158894

    清明節的習俗有掃墓、踏青、植樹、盪鞦韆、放風箏。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踏青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所以中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植樹,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盪鞦韆,秋千是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創造的一種運動。春秋時期傳入中原地區,漢代以後,秋千逐漸成為清明、端午等節日進行的民間習俗活動並流傳至今。

    放風箏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

  • 4 # 愛啃骨頭的馬

    1、清明節風俗有掃墓、踏青、植樹、插柳、盪鞦韆、放風箏、蹴鞠等等。

    2、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

    1)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

    2)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3、踏青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4、清明節的習俗:插柳

    1)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

    2)人們踏青時順手折下幾枝柳條,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可帶回家插在門楣、屋簷上。

    3)插柳的習俗與避免疫病有關。唐人認為在河邊祭祀時,頭戴柳枝可以擺脫毒蟲的傷害。宋元以後,人們踏青歸來,往往在家門口插柳以避免蟲疫。

    5、清明節的習俗:放風箏

    1)清明放風箏是普遍流行的習俗。

    2)在古人那裡,放風箏不但是一種游藝活動,而且是一種巫術行為:他們認為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

    3)所以很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病都寫在紙鳶上,等風箏放高時,就剪斷風箏線,讓紙鳶隨風飄逝,象徵著自己的疾病、穢氣都讓風箏帶走了。

    6、清明節的習俗:盪鞦韆

    1)這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

    2)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

    3)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4)盪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7、清明節的習俗:蠶花會

    1)“蠶花會”是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過去清明節期間,梧桐、烏鎮、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

    2)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有迎蠶神、搖快船、鬧臺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活動。

    3)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絕大多數在船上進行,極具水鄉特色。

    8、清明節的習俗:拔河

    1)早期叫“牽鉤”“鉤強”,唐朝始叫“拔河”。

    2)它發明於春秋後期,開始盛行於軍中,後來流傳於民間。

    3)唐玄宗時曾在清明節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一部分。

    9、清明節的習俗:鬥雞

    1)古代清明盛行鬥雞遊戲,鬥雞由清明開始,鬥到夏至為止。

    2)中國最早的鬥雞記錄,見於《左傳》。

    3)到了唐代,鬥雞成風,不僅是民間鬥雞,連皇上也參加鬥雞。如唐玄宗最喜鬥雞。

    10、清明節的習俗:植樹

    1)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

    2)因此,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

    3)有人還把清明節叫做“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11、清明節的習俗:蹴鞠

    1)蹴鞠,就是現在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

    2)相傳蹴鞠早於商代已有,戰國時期流入民間,至漢代更成了軍中用以練身習武,並列於兵書。

    3)蹴鞠在唐宋時期最為繁榮,經常出現“球終日不墜”,“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的情景,《宋太祖蹴鞠圖》描繪的就是當時情景。杜甫的《清明》詩中寫到,“十年蹴鞠將雛遠,萬里秋千習俗同”,也說明了當時蹴鞠活動的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