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用戶5145431289844
-
2 # 用戶5435842789945
《唐雎不辱使命》描寫秦王情緒變化的詞語:“不悅”“怫然怒”“色撓”。
《唐雎不辱使命》本文記敘了唐雎出使秦國,與秦王進行針鋒相對的鬥爭,表現了唐睢沉著鎮靜、不畏強暴的精神。
《唐雎不辱使命》本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寫唐雎出使秦國的背景。秦王派人向安陵君提出“以五百裡之地易安陵”的要求,這是一個明顯的騙局,因為安陵只是一個方圓五十里的附庸小國。安陵君看出秦王的野心,委婉地加以拒絕,並派唐雎出使秦國,意在修好。唐雎在吞併和反吞併鬥爭的背景下出使秦國,任務的艱巨程度可以想見。這一部分是為下面的情節做鋪墊。
第二部分(第2、3段),寫唐雎同秦王進行針鋒相對的鬥爭的經過。可分兩層:
第一層(第2段),寫唐雎堅決抵制秦王的騙局,表現出維護國土的嚴正立場。唐雎一到秦廷,秦王就對安陵君提出嚴厲的指責。他一面裝出一副施恩加惠的臉孔,指責安陵君“逆寡人”“輕寡人”,一面以“滅韓亡魏”來炫耀自己的軍事實力,企圖迫使唐雎屈從他的意志。唐雎對此則洞若觀火,立即重申“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的嚴正立場,斷然拒絕“易地”。這種尖銳的對立,勢必促使雙方間的矛盾進一步發展。這是鬥爭的第一個迴合。
第二層(第3段),寫唐雎以“士之怒”反擊秦王的“天子之怒”。秦王的騙局既被揭穿,炫耀武力也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于是進一步用戰爭進行恫嚇,極力描繪由“天子之怒”引起的戰爭的可怕場景。對此,唐雎也毫不示弱,立即接過話題,以“士之怒”進行反擊,自然而然地引出專諸、聶政、要離行刺的故事,並表示自己要效法他們,意即要跟秦王拼命。說罷,立即付諸行動,“挺劍而起”。這是鬥爭的第二個迴合,也是這場鬥爭中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4段),寫唐雎在這場鬥爭中得到了勝利。秦王沒有料到唐雎敢於跟他拼命,只好“長跪而謝之”,表示屈服。這種表示雖屬權宜之計,但也反映出他確實看到了唐雎在保存安陵五十里地這件事情上的作用。這是鬥爭的結局。
-
3 # 歲月如夢8049
《唐雎不辱使命》中表現了秦王從“不悅”到“怫然怒”再到“色撓”,形象地表現了他的情緒變化。
秦王依仗國勢強大,粗暴蠻橫,目空一切。以大易小本就是包藏禍心,想不費一兵一卒吞併安陵。只是他遇到了高手。唐雎不畏強暴,勇敢機智,不卑不亢,據理力爭,寸土不讓,最後“挺劍而起”。
秦王自知理虧,又有唐雎這樣的強勢使者,最後也只能“長跪而謝之”。
回覆列表
1、朱光潛先生說過:“以出世的態度做人,以入世的態度做事。”我很信服這話,以為朱先生是用極簡單的語言,說出了人生極複雜的道理。
2、珍惜當下,認真感受生命帶給我們的每一次喜怒哀樂,把感動貯藏,把仇忿摒棄,我想,這是我要追求的生活態度。
3、有理直總是好的,至少說明做錯事的不是自己。但氣壯卻大可不必了,因為氣這個東西,總是與咄咄逼人、得理不饒人相聯系在一起,其後果總是硝煙味濃,違背了和諧社會的基本準則。更重要的一點是,理直氣壯的不一定每次都是自己。己之不欲,勿施於人。
4、永遠都要坐前排,很多人都想坐前排,但他們並不一定會成功。它是大家的理想,但在有些人心目中,它成為了一種幻想,他們都認為這是遙不可及的,沒有了努力的行動,也就沒有了實現理想的條件,他們也就只能是失敗者。而那些實現了理想的人,定能將心中所想轉化為實際的行動,努力向理想靠近。
5、一個人只要具有了這些精神,友誼之花會為他而開放,成功之花會為他而綻放。在這樣的一個世界裡,他會活得很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