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用戶C20000
-
2 # 石器時代5866
“重農抑商”是指在古代中國,政府傾向於支持農業,限制商業和手工業的發展的一種政策。這種政策形成於宋代,具體時間可以追溯到11世紀至13世紀。宋朝政府實行了“均輸法”和“保甲法”,以保障農民的利益,鑒於農民人口眾多,農業生產是經濟的主導,宋朝政府始終堅持以農業為基礎的經濟政策。
宋代政府對商業稅收加重、對貨幣發行控制、商人身份限制等舉措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商業的發展,導致了商人在宋代的地位較低,生產力的提高相對滯緩。總之,“重農抑商”形成於南宋時期,長期以來對中國經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3 # hc項羽
“重農抑商”政策最早由戰國商鞅提出。他在秦國實行的變法中將“重農抑商”作為重要政策,後來,商鞅雖死,法令猶存,使秦國的經濟實力迅速增強,為秦的統一作出重要貢獻。自秦朝至清朝被各代統治者沿用。所以,實行“重農抑商”的第一個國家是東周的秦國,第一個朝代是秦朝。
-
4 # 浮躁的中年人
1.戰國時期秦商鞅變法重農抑商
重農抑商。凡是努力從事農耕,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免除徭役,作為獎勵。禁止棄農經商。凡是棄農經商或懶惰而貧窮的人,要罰做奴隸.<史記>中記載“努力本業,耕織致粟帛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奴孥”。
2.西漢初休養生息,實行輕徭薄賦,發展農業生產
漢高祖和他的後繼者漢文帝、漢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訓,減輕農民的徭役、兵役和賦稅負擔,注重發展農業生產。文帝、景帝獎勵努力耕作的農民,勸誡百官關心農桑。每年春耕時,他們親自下地耕作,給百姓做榜樣。《漢書·景紀》中(景帝下詔說)“農,天下之本也,黃金珠玉,飢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國務勸農桑,益種樹,可得衣食物。” 。
3.三國曹魏組織農民墾荒,兵士耕田
196年,曹操在許一帶屯田獲得成功。第二年,曹操下令推廣軍屯和民屯。經濟相對落後的江淮,河南兩地屯田較多。曹操通過屯田,基本解決了軍糧問題,同時也使流亡農民有了安居之所。《三國志》中太祖(曹操)以峻為典農中郎將,募百姓屯田於許下,得谷百萬斛。郡國列置田官,數年中所在積粟,倉廩皆滿。
4.唐太宗輕徭薄賦,發展生產
唐初社會經濟凋敝,洛陽以東直到沿海,“茫茫千里,人煙斷絕,雞犬不聞,道路蕭條”。全華人口銳減,政府掌握的戶口不到隋朝全盛時的1/3。唐太宗採取了減輕農民負擔、發展生產的措施,農業連年豐收,出現了“馬牛布野”、鬥米不過三四錢的繁榮局面,社會秩序安定,人民安居樂業。《貞觀政要》中(唐太宗說)“國以民為本,人以食為命。若禾黍不登,則兆庶非國家所有。……朕常欲賜天下之人,皆使富貴,今省徭賦,不奪其時,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則富矣。” 。
5.元世祖重視發展農業
忽必烈推行重農政策,即位之初就發布詔令:“國以民為本,民以衣食為本,衣食以農桑為本。”下令把許多牧場重新恢復為農田,禁止掠奪人口為奴。朝廷還設立專門管理農業的機構“司農司”,規定以“戶口增”“田野闢”“賦役平”作為衡量官吏政績好壞的標準。忽必烈還詔令司農司編寫《農桑輯要》,刊行四方,取得顯著成效。《農桑輯要·序》中(忽必烈勸課農桑)行之五六年,民間闢種藝之業,增前數倍。
6.清朝推行“重本抑末”政策
康乾盛世時的帝王……對內堅持“重農主義”政策,壓制打擊工商業,鄙薄科學技術,嚴重摧殘近代化因素的萌芽。光緒《大清會典事例》(清雍正帝說)中國家休養生息,數十年來,戶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數,非率天下農民竭力耕耘,兼收倍獲,欲家室盈寧,必不可得……朕觀四民(指士、農、工、商)之業,士之外,農為最貴。凡士工商賈,皆賴食於農,以故農為天下之本務,而工商皆其末也。今若於器用服玩,爭尚華巧,必將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畝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梁啟超曾說過的是:“中國歷代變法繁多,僅只限於農耕而已”。然而我們要從以上材料中不難發現,中國封建社會重視農業生產的同時又有著“抑商”的因素。如戰國時期秦商鞅變法、西漢“天下已平,(漢)高祖乃令賈人不得衣絲乘車,重稅租以困辱之”(《史記》)。明清時期江南手工紡織業繁榮,清朝順治間政府卻下令“一戶所領之織機不得逾百張,以抑兼并,過則有罰”,致使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發展遲緩。
-
5 # 用戶3775931129587
1,華人口的組成從來都是以農民為主,中國諸王朝諸帝國的皇帝其實就是一個大地主,在其麾下是各種各樣的小地主,他們權益和力量的來源都是依靠剝削農民的稅金,從階級的本性來說肯定是重視農業.
2,從春秋戰國開始就排列士農工商,商就不受重視;漢朝初年,統治者就採取休養生息的“無為而治”的政策;東漢末年曹操首開屯田制度成為最有希望統一中國的勢力,南北朝拓拔的北魏王朝也成功組織農民稅收而變得強大,為最終隋朝統一中國奠定基礎.
3,至於後來的唐宋明清諸帝國,就更受到這一政策的慣性作用.特別是明清,資本主義出現萌芽,商業的影響力擴大,統治者由重農更側重於抑商。
-
6 # 想入非韭
重農抑商基本從秦朝變法至宋代。在這歷史長河裡由於戰爭不斷和無法抵禦自然災害,糧食產量低下,故歷代帝王對糧食生產不得加以重視和政策鼓勵。當時的商業主要是落後的運輸業,對生產力發展無多大促進作用。另外財富集中在商人手裡對政權也是威脅。
-
7 # 用戶857083465212
重農仰商是中國時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經濟指導思想,其主張是重視農業,以農為本,限制工商業的發展。
從變法商鞅變法規定的獎勵耕戰,到漢文帝的重農措施,直到清朝恢復的經濟調整,都是重農抑商的政策體現。
皇帝之功,勤勞本事,上農除末黔首副,普天之下,摶心揖志。
-
8 # 相生橋上的光輝
在商鞅以前就有了這種思想,這便是其思想的萌芽階段。
鑒於先賢重農的思想,商鞅深刻認識到農業,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重視農業生產是當時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正式將重農抑商思想納入其變法中,成為一條人們必須遵守的新法令
自商鞅首倡重農抑商後,“重農抑商”思想開始正式活躍於中國古代社會中,經久不衰。
秦漢以法律手段對工商業發展設置人為障礙,向天下昭示抑商、賤商之意。這樣,以“法律賤商人”的格局初步形成,他們的抑商之法也為後世所效仿,重農抑商思想至此形成。
宋代時期在商業上實行的國家專賣禁榷制度,禁榷範圍除傳統的鹽,酒,茶外還擴展到鐵,煤,香料等品種,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商業的發展。可見,唐宋時期,“重農抑商”的思想仍然在不斷發展著。
元朝統治中原後,統治者認識到僅憑之前游牧民族的治國方針是不能有效統治中原的,于是他們學習唐宋統治者的重農政策,鼓勵農業生產。
但是游牧組出身的元朝人並不排斥商業的發展,所以這一時期“重農抑商”的思想較之前有所改變。
重農抑商思想的衰落時期
明清時期,中國社會開始轉型,商品經濟開始發展,資本主義經濟萌芽緩慢發展,較之前幾個朝代,統治者對“重農抑商”思想的重視程度有所下降,但是為了維護自身的統治,該思想仍占主導地位。
-
9 # 曇花一現71742
在兩千餘年封建歷史中,自戰國時形成“獎耕戰”、“抑商賈”,秦漢後“重農抑商”、“崇本抑末”,到宋元“專賣”法乃至明清“海禁”,均是重農抑商之表現。
““重農抑商”政策在中國古代不同歷史時期具體表現必然為經濟形態所決定,重農抑商是中國歷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經濟指導思想,其主張是重視農業、以農為本,限制工商業的發展。重農抑商”、“農本商末”政策深深制約和影響中國歷史。
回覆列表
重農抑商是指明朝時期實行的一種經濟政策,它的主要目的是鼓勵農業發展,抑制商業發展,並在政策上優惠農業。
這項政策始於明太祖朱元璋時期,明宣宗時期得到進一步強化和鞏固,最終形成為定製。重農抑商政策的出現是受到當時歷史背景的影響。明朝中期,中國的經濟出現了一系列問題,如商業發展的過度,商人積累財富的程度被視為過分,高利貸和貪汙腐敗等等。
因此,明朝政府認為通過抑制商業發展來促進農業和文化的重要性。總之,重農抑商形成於明朝時期中期,是歷史背景的產物,目的是促進農業發展,抑制商業發展,最終形成了定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