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用戶5259034338840

    1.女子的紅色衣袖。

    南朝 齊 王儉 《白_辭》之二:“情發金石媚笙簧,羅_徐轉紅袖揚。” 唐杜牧 《書情》詩:“摘蓮紅袖溼,窺淥翠蛾頻。” 後蜀 歐陽炯 《南鄉子》詞:“紅袖女郎相引去,遊南浦,笑倚春風相對語。”

    2.指美女。

    唐 元稹 《遭風》詩:“喚上驛亭還酩酊,兩行紅袖拂尊_。” 元 關漢卿 《金線池》楔子:“華省芳筵不待終,忙攜紅袖去匆匆。” 清 孫枝蔚 《記夢》詩:“頭上黃金雙得勝,眼前紅袖百__。”魯迅 《且介亭雜文·憶劉半農君》:“幾乎有一年多,他沒有消失掉從 上海 帶來的才子必有‘紅袖添香夜讀書’的豔福的思想,好容易才給我們罵掉了。”

    3.紅袖添香:舊指書生學習時有年輕貌美的女子陪讀。

    4.“紅袖添香”是中國古典文化中一個很雋永的意象,並且無可否認的是非常之美的一種意象。只是今天的人,大約並不了解“紅袖”當年是怎麼“添香”的。我們所熟悉的“焚香”方式,是點線香。那種裝在紙筒裡、像掛麵似的細細香棒,插一枝在香爐中,點燃香頭,就有香煙從香棒上裊裊升起。但是,“紅袖添香”絕非拿一枝線香往香爐裡插那麼簡單。

  • 2 # 陌上花開hyg

    “司空見慣渾閑事,斷盡江南刺史腸”,這句詩的意思很好解釋,司空看得多了,把這奢華的排場當做平常;江南來的刺史卻斷盡了柔腸。

    由此衍生出來的成語“司空見慣”,是指某些事情看習慣了,已經見怪不怪了。

    這句詩的意思簡單,但它背後的故事可不簡單:“司空”和“刺史”代表的可絕不是一個官職,而是代表了兩種人。

    高髻雲鬟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閑事,斷盡蘇州刺史腸——劉禹錫《贈李司空妓》

    這句詩是劉禹錫《贈李司空妓》裡的末句,李司空什麼事兒看得多了,當做平常呢?

    是那梳著宮女一樣高高的髮髻的家妓歌姬,是那猶如春風一樣拂過宴席上的《杜韋娘》的曲子。

    這首詩背後到底有著什麼樣的背景呢?

    咱們先來認識一下這李司空是誰:他就是那個以寫“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詩人李紳。

    但此時的李紳,可不是寫《憫農》時同情民間疾苦的李紳了。美酒佳肴,美人歌舞;但劉禹錫看到的還只是冰山一角。

    《舊唐書》裡曾記載李紳任淮南節度使時,對治下百姓非常嚴苛,以至於百姓不堪忍受,不少人逃難到別處去。

    而且,野史裡還講戴上烏紗帽後的李紳,生活極度驕奢淫逸:他愛吃雞舌,而湊上一頓雞舌,要浪費三百隻雞!

    咱再來看看這江南刺史:

    他就是寫《陋室銘》的那個劉禹錫,“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個住過簡陋的破房子,卻品德高尚的人。

    他最初因為參與革新變法被貶在外十多年;好不容易調回京城,卻因為一首嘲諷詩《遊玄都觀》,再被貶;一走又十年,回來在東都尚書省任職。

    二十三年的謫貶,都沒能壓彎他的脊梁:他後來又寫了首寓意更明顯的《再遊玄都觀》,于是在京城安穩了幾年的他,又被攆到荒涼的地方去了;先後擔任了蘇州、汝州和同州刺史,一直到六十來歲才再回到洛陽。

    這首詩,應該就是劉禹錫從蘇州回京期間所作;彼時,李紳也剛免去浙東觀察使的職務,也在京城。

    李紳宴請劉禹錫,面對很是奢侈的盛宴,劉禹錫不免又一次觸動了心弦,回想起過去那些在邊遠地區的艱苦歲月,想起那些百姓的生活,寫下了這首詩。

    其實,這“司空”和“刺史”,代表的已經不只是兩個人,而是兩種人:

    一種是歷盡磨難依舊不改初心的人;一種是走著走著,就忘了本的人。

    這句詩裡的“司空”和“刺史”,後來的結局則更有意思:

    劉禹錫之後又擔任了諸如太子賓客、秘書監等閒職;最後甚至只是掛了個非正式任命的“檢校禮部尚書”的虛名。

    而李司空,則是一路高歌猛進,一升再升;還當了四年宰相,封趙國公。都73歲了,中風了才不得不辭職。

    後來身體好一點了,還又當了一陣子淮南節度使。

    果然,文字背後的故事才更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