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4
回覆列表
  • 1 # 雅軒646

    第一式:結露凝珠

    一、動作運行線路

    1、兩腳間距離與肩同寬,周身放鬆自然站立,兩臂自然下垂。

    2、兩臂自身側緩緩向上運行,至頭頂上方,兩掌心相對。

    3、兩掌掌心向下,曲臂向下運行,自胸前緩緩下落至身側起始位置。

    二、動作要求:

    1、兩臂運行要保持連續、勻速、緩慢的漸變運動。

    2、兩臂上行與下行的速度要保持一致。

    3、兩臂運行需與前胸保持約10公分距離。

    4、兩臂運行過肩高時,需努力保持後肩部放鬆不用力。

    三、原理與功效

    1、漸變運動是宇宙自然生命運動最基本規律。

    2、太極運動的連續、勻速、緩慢運動就是在遵循自然運動的漸變規律。

    3、通過漸變運動的習練,逐漸提高意識對身體微變化的感知控制能力

    第二式:日月迴環

    一、動作運行線路

    1、兩腳間距離與肩同寬,周身放鬆自然站立。

    2、兩臂自身側向內、在身前運行一週。

    3、腰部隨手臂進行左右轉運。

    二、動作要求:

    1、手臂運行需保持與前胸約10公分距離。

    2、手臂運行與腰部轉運均要保持連續、勻速、緩慢的漸變運動,且運行全過程無停頓。

    3、腰部轉運應在腰部不生力的最大位置範圍內,即轉腰而不擰腰。

    4、手臂運動與腰部轉運在上、下、左、右四個極點位置要相互對應。

    三、原理與功效

    1、宇宙自然運動皆遵循陰極生陽、陽極生陰、循環往復、生生不息的生命運行規律。

    2、太極運動以圓運動為宗旨,就是使人體的生命運行實現生生不息的自然循環狀態。

    3、通過陽陽循環往復自然變化的習練,不斷完善機體氣血循環、新陳代謝的功能

    第三式:寰宇流行

    一、動作運行線路

    1、兩腳間距離1.2---1.5倍肩寬,微屈膝收胯,周身放鬆不用力。

    2、兩臂自身側同時向左(右),在距胸前約10公分處同時運行一週,至起始位置。

    3、腰部隨手臂同時進行左右轉動。

    4、重心隨手臂同時進行左右移動。

    二、動作要求:

    1、兩臂運行應保持松而不懈的狀態。

    2、腰部轉運要保持在轉腰不擰腰的範圍內。

    3、重心移動應在兩腳間距離中間的1/3範圍內移動。

    4、重心移動應由脊柱平移Elantra,兩腿放鬆,腳不蹬地。

    三、原理與功效

    1、宇宙自然形成的各行其道、各安其位的和諧運動狀態是萬物生命運動賴以平和生存發展的重要基礎。

    2、太極運動要求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就是使人體的生命運動保持和諧安定的狀態。

    第四式:上善若水

    一、動作運行線路

    1、兩腳間距離1.2---1.5倍肩寬,微屈膝收胯,周身放鬆不用力。

    2、右臂身身側抬起至與肩同高,而後向前向左平圓劃弧。

    3、同時腰部隨手臂向左轉運,重心同時向左移動。

    二、動作要求

    1、手臂上抬至身側位置時,腰部同時向右轉運,重心同時向右移動。

    2、手臂在身前平圓劃弧至與身體中線相對應位置,同時重心隨手臂移至左右1/3位置。

    3、手臂下落與別一手臂上行應同時開始,同時到位。

    4、兩手臂運行、腰部轉運、重心移動全過程連續無停頓。

    5、重心移動應由脊柱平衡Elantra,兩腳不蹬地。

    三、原理及功效

    1、水性柔順,隨曲就伸,流行通暢,載萬物而不自損,為萬物萬性之極善,孕育生命之根源。

    2、太極運動要求周身如水般柔順,運動如水般流行,隨曲就伸,柔弱無骨。

    3、通過效法水性的柔順習練,使人體逐步形成如水流般柔順的身體機能狀態,氣血流行順暢通達,通經活絡,滋養周身。

    第五式:神合太極

    一、動作運行線路

    1、兩腳間距離1.2---1.5倍肩寬,微屈膝收胯,周身放鬆不用力。

    2、右手自身側向內,在身前運行一個立圓。

    二、動作要求

    1、兩臂運行時,需要保持松而不懈的狀態,在身前約10公分處運行立圓。

    2、兩手臂應保持相同的運行狀態和速度,且運行方向始終相反。

    3、手臂運行、腰部轉運、中心移動在上、下、左、右四個極點位置要相互對應,且全過程無停頓。

    4、重心移動要保持下動上領、兩腳不蹬地。

    三、原理及功效

    1、地氣上升、天氣下降,天地陰陽之氣的平衡運行規律是宇宙自然恆久永存的重要因素。

    2、太極運動要求的陰陽混一、陰陽無偏的運行原則,就是在人體生命運動的每時每刻均形成自然的動態平衡狀態。

    3、通過陰陽平衡規律的習練,形成意識對機體平衡狀態的調整和控制能力,逐步強化自平衡和自調節的機槍功能,陰平陽秘,百病不侵。

    第六式:三丹歸元

    一、明確表述三丹的位置

    1、衝脈:百會穴與會陰穴兩點相連線直線。

    2、上丹田:兩眉連線中心位置印堂穴,向內與衝脈相交處。

    3、中丹田:兩乳連線中心位置羶呂穴向內與衝脈相交處。

    4、下丹田:臍下1.5寸,氣海穴,向內與衝脈相交處。

    二、攏自然之精華入於三丹

    1、兩手向前緩緩伸出,然後分別向三丹回攏。

    2、用意識想象將回攏自然精華之氣收入三丹,並沿衝脈歸於下丹田,藏而養之。

    3、雙手覆於下丹田,意守丹田,凝神聚氣片刻

    三、周身放鬆,回歸自然放鬆站立狀態,功法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