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愛吃蛋糕的小咪

    蒹葭是中國古代詩歌中的一種常見意象,它的文學特色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代表著孤獨和寂寞。蒹葭是一種生長在荒原、草地中的植物,不論是在田野還是在池塘邊,總是顯得孤獨而寂寞。因此,在古代詩歌中,蒹葭常常被用來表現人們內心深處的孤獨和寂寞之情。

    2. 喻示著人生的無常。蒹葭的生命力很強,即使在荒蕪的土地上長出來,也能頑強地生存下來。但同時,蒹葭也很脆弱,很容易被風吹倒。因此,蒹葭也被用來喻示人生的無常和脆弱,提醒人們應該珍惜眼前的時光,把握自己的命運。

    3. 具有寫景和抒情的雙重特色。蒹葭作為詩歌中的意象,不僅可以用來描繪大自然的景象,還可以用來表現人們的情感和思想。因此,在古代詩歌中,蒹葭常常被用來寫景抒情,既能描繪出自然界的美麗,又能表現出人類的情感和內心。

    綜上所述,蒹葭在中國古代詩歌中的文學特色主要表現在它所代表的孤獨和寂寞、人生的無常和脆弱,以及具有寫景和抒情的雙重特色。

  • 2 # 夏暮蜻蜓

    最突出的特色就是篇章相同結構的重複,不僅僅是《蒹葭》,其餘的如桃夭、式微等等都是如此.這種重複可以說結構完全相同,更替的只是其中一兩個字,這樣寫可以達到一唱三歎,反復吟詠以達到充分抒懷的功效.至於寫作手法,自然是賦比興咯.而其中最具特點也是對後市詩家影響最大的應該是起興的運用,這樣可以避免突兀的缺點,具有東方文雅迂迴的特質

  • 3 # 用戶4129382817078636

      《蒹葭》全文有6節 結構形式是(重章疊句,不僅有迴環往復、一唱三歎之美,而且層層推進,步步深化詩歌意境的作用。)   原文:   《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泝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泝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泝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譯文:   大片的蘆葦青蒼蒼,清晨的露水變成霜。我所懷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對岸河邊上。逆流而上去追尋她,追隨她的道路險阻又漫長。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她仿佛在河水中央。   蘆葦淒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晒乾。我那魂牽夢繞的人啊,她就在河水對岸。逆流而上去追尋她,那道路坎坷又艱難。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她仿佛在水中小洲。   河畔蘆葦繁茂連綿,清晨露滴尚未被蒸發完畢。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啊,她就在河岸一邊。逆流而上去追尋她,那道路彎曲又艱險。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她仿佛在水中的沙灘。   《蒹葭》,出自《詩經·國風·秦風》這是一首懷念情人的戀歌。作者的思念對象可望而不可及,中間阻隔千重,詩人因而思心徘徊,不能自抑其無限惆悵的心情,有追求暗戀的人或惋惜無法招引賢士的含義。   文學手法:   以下兩章只是對首章文字略加改動而成,這種僅對文字略加改動的重章疊唱是《詩經》中常用的手法。具體到此詩,這種改動都是在韻腳上——首章“蒼、霜、方、長、央”屬陽部韻,次章“悽、唏、湄、躋、坻”屬脂微合韻,三章“採、已、渙、右、濁”屬之部韻——如此而形成各章內部韻律協和而各章之間韻律參差的效果,給人的感覺是:變化之中又包涵了穩定。   同時,這種改動也造成了語義的往復推進。如“白露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夜間的露水凝成霜花,霜花因氣溫升高而融為露水,露水在Sunny照射下蒸發——表明了時間的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