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6
回覆列表
  • 1 # 用戶5708161837795

    海濱故人反映了民國時期知識分子的思想狀況及思想變遷。

    《海濱故人》是廬隱的成名之作和代表作,同時也是她作為“苦惱的夜鶯”歌唱的結晶。它清晰地勾勒出一批“五四”知識青年從追求到幻滅的心靈歷程。

    作品的主人公露莎和她的同窗好友玲玉、蓮裳、雲青、宗瑩,這群在女高師範讀書的青年本來“都是很有抱負的人,和那醉生夢死的不同”。她們天真活潑,假期住在海邊,“對著白浪低吟,對著激越高歌”,過著無憂無慮的日子。在“五四”精神的感召下,她們產生了反對封建禮教、追求婦女解放和愛情自由的強烈的願望。她們以“探索人生”為己任,但“人生到底是什麼”這個問題她們並不清楚。她們抱著美妙的幻想走向生活,希望做一個“社會的人”,可是年青的心靈同舊的習俗觀念又難以割斷。

    于是,當她們接觸愛戀,踏入社會時,便“不幸接二連三都捲入愁海了”。露莎為著思考“人生到底是作什麼…”而犯了哲學病,不由得產生了究竟是知識誤我,我誤知識?”心理,“弄得精神衰頹”,陷入了苦悶的深淵。她在於梓青的交往中與其結為知己,但梓青卻是使君有婦的青年,因而他們的戀愛受到世俗的非議。于是露莎轉而追求自由的精神生活。可精神戀愛的道路依舊行不通,于是露莎最終與梓青結合,飄零而去。但他們不知所往的結局,任舊只會是悲劇。“原想作一個完美的教育家”的雲青,為了家庭割捨了自己的愛情,最後走上了一條歸隱之路。宗瑩、玲玉、蓮裳也都經受了愛情上的煩惱痛苦,個人與社會,理想與現實,感情與理智的矛盾使得這些覺醒的知識女性個個籠罩在“生的苦悶”和“愛的苦悶”之中,這同時也是“苦惱的夜鶯”歌唱的內容。

    廬隱的這部作品中的人物不同的遭遇、經歷和命運,寫出了她們共同的不幸,真實而深刻地表現出“五四”時代一部分知識女青年的苦悶、彷徨。

  • 2 # 絲雨淨浮華

    世,就引起了人們的廣泛注意。與他同時代的俄羅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甚至認為,這”是一部盡善盡美的藝術作品”,現代歐洲文學中簡直“沒有一個同類的東西可以和它相比”。

    《安娜卡列尼娜》確實是一部偉大的作品,作為一個現實主義作家,托爾斯泰在這部小說中創作了一幅無與倫比的19世紀70年代俄國社會生活的畫卷。俄國詩人費特說,作者簡直好像把整個時代都裝進了這部小說。

    《安娜卡列尼娜》所反映的時代

    《安娜卡列尼娜》創作於19世紀70年代(1873-1877),當時俄國正處於歷史大變動時期,俄國古老的封建地主受到西歐資本主義浪潮的猛烈沖擊。一切都顛倒了過來,一切都剛剛開始建立。”指的就是封建貴族的舊秩序被顛倒了過來,資本主義制度剛剛開始建立。在這新舊交替的歷史時期,最吸引托爾斯泰注意的是家庭的變化和婦女的命運。家庭悲劇層出不窮,一幕幕展現在他的眼前,而一個婦女因愛情問題而臥軌自殺的消息,特別使他感到震驚和難過。這也許就是他創作《安娜卡列尼娜》的直接原因。

    《安娜卡列尼娜》的創作過程

    托爾斯泰創作這部小說著實費了一番功夫。早在1870年,托爾斯泰就開始構思這部小說了。他告訴妻子說,“我想到一個出身於上層社會、已經結婚可是非常痛苦的婦女的典型”,他說,“我的任務是把這個婦女寫得只是可憐而沒有罪過”。

    1873年,他開始動筆。他的妻子在致親人的信中說,他寫作的“是一部取材於現代生活的長篇小說”。小說的情節是“敘述一個不忠實的妻子以及由此產生的全部悲劇”。他按照這種構思進行寫作,起初寫得很順手,初稿只花了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就完成了。但是他最後完成這部小說,卻花費了將近五年緊張的勞動。直到1875年,小說才開始在《俄羅斯導報》上陸續發表。1878年,才有第一個單行本問世。

    在這個漫長的創作過程中,他逐步地擴大了題材的範圍,深化了主題的內涵,加強了主題的力度。結果,就使是這部小說從最初只表現由一個妻子的不忠實而引發的家庭悲劇,發展成為一個通過講述家庭的故事,反映六七十年代廣闊而複雜的、正在經歷劇烈變動的俄國社會生活的宏偉的歷史畫卷。

    《安娜卡列尼娜》對中國現代文學的影響

    列夫托爾斯泰的影響是巨大的。他的思想與藝術的力量在全世界各國的文學領域和思想文化領域刻下印記。奧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說得好:托爾斯泰的影響“如激流出自天國的中心。.....托爾斯泰的思想……孕育著20世紀的各種精神活動。”

    《安娜卡列尼娜》這部作品是產生這種影響的主要力量。在中國現代文學中,托爾斯泰的影響也隨處可見。在魯迅《一件小事》中,有托爾斯泰式的自省與懺悔;在冰心的《一個憂鬱的青年》中,主人公很像是《少年》裡的伊爾倩涅;冰心另一部作品《超人》中的母親形象,可以說是托爾斯泰式的愛的化身;葉紹鈞的《倪煥之》、茅盾的《三人行》、廬隱的《海濱故人》、王統照的《微笑》、許地山的《綴網勞蛛》等中國現代文學優秀作品中,都有托爾斯泰的泛愛論、勞動觀、人性觀的反映。許多中國作家在談到自己的文學經歷時都曾談到托爾斯泰對他的影響。

    《安娜卡列尼娜》在中國的影響還可以從它的多種譯文和多次再版中看出來,也可以從大量的中國學者對這部作品的研究論著中看得出來。它至今仍是中國的暢銷書之一,由它改編的電影和電視劇多年來不斷在中國上演和播出。

  • 3 # zZcHeRry

    安娜死之前還覺得她有太多缺點,她死後反而開始同情她了。並且在心理上居然有點痛快,不是說覺得她該死,可能是把自己帶入了她的角色。我終於死了,你們都如願了吧,都該閉嘴了吧。

    尤其是看到弗龍斯基那時的狀態時,心裡總算有了一些慰藉。我們抵死都糾纏在一起,你雖生卻也不能幸免。這種你死我活的愛情有時候還是會讓我震撼和疼惜,疼惜的是求愛的那個。

    弗龍斯基對安娜是那種冷漠讓我看到自己曾經被對待的模樣。心理學裡講,在愛情中我們總是重複自己的狀態愛上同樣的人,以至於被這種冷漠再次迷惑。安娜在卡列寧身上沒有感受到過愛情,弗龍斯基使她感受到愛情的滋味。然而一旦得到就再也不願失去,一但不再感受到愛,她就開始了不安起來。

    列文跟基帝的愛情太美好,所以不動人心魄。大概就是因為太美好,所以就不敢奢望了,只能在安娜這種破碎的愛情裡尋求自我安慰和情感共鳴。

    列文很像《戰爭與和平》中的皮埃爾和安德烈。看完毛姆對他的描述和評價後,我在想列文這條自我救贖之路是不是作者在寫他自己。

    列文這個人在生活中是會喜歡他的,真誠善良不虛榮。他跟基帝有同樣的特質,但是在書裡面卻不喜歡他們兩個。為了善良而善良,時刻提醒自己要善良。雖然他們本身就是善良的,但是兩人卻似乎總在有意無意標榜自己的善良和純潔。

    卡列寧有時候我覺得他很可憐,雖然他有可恨的地方,他的可憐之處卻容易被忽略。為什麼說他可憐呢?卡列寧和安娜相比,安娜是已經覺醒的人。如若說兩人從前是睡著的或者是機器人那麼安娜已經醒過來了,她有了尋求愛的意識,正在進行一場變革。而卡列寧自始至終沒有醒來依舊是機器人。如果把這看作是一場機器變革的話,作為人類就沒有辦法不同情卡列寧,同情他的不自知。而且總覺得長大後的謝廖沙或許會成為第二個卡列寧。

    多利是全書中最讓我欣賞的一個人,她跟她丈夫的關系是一個典型,如果她活在現代社會或許會演繹一場類似《我的前半生》這樣的戲碼。她是一個自立自強的人,跟安娜不同的是,她不把自己拴在愛情上面。我覺得這或許跟家庭相關吧。基帝跟多利生活在一個健全的家庭裡,可以看出她們從小生活的家庭是幸福的,至少父母親之間相親相愛。這勢必會讓她們對愛這件事有一個更加健全的認知和感受。如果捋一捋可以發現本書中除了基地和多利姐妹,其他人兒時的家庭生活並不是那麼美好,比如弗龍斯基,安娜和她的哥哥,列文幾個兄弟還有卡列寧。不知道是不是作者有意安排,但我覺得這裡邊應該存在著某種微妙的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