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5
回覆列表
  • 1 # 御景零

    七月派詩人在創作上堅持現實主義原則,力求生活實踐和創作實踐的統一,反對亦步亦趨地描摹生活現象的本身,而主張憑借正確把握了的歷史力量,突入生活的底蘊,開掘出源於現實而高於現實的藝術形象。

    提倡革命現實主義傳統,把詩所體現的美學上的鬥爭與人的社會職責和戰鬥任務聯繫起來:強調發揚主觀戰鬥精神去能動的影響、改造現實;採用自由體詩的形式,追求詩的散文美。

  • 2 # 張偉35904953

    七月派詩歌更多采納了象徵主義的抒情方式,賦予某個意象,某種光、色以普遍性內涵。如艾青的“灰黃”的色調,“土地”、“太陽”,以及阿壠的“縴夫”等。要領會其中的意蘊、感情,主要靠讀者的聯想。

    七月派小說則依託其強烈的主體意識與深厚的生活體驗,同時博採表現主義、新感覺派,象徵主義等現代派的手法技巧,極大地豐富了現實主義的美學傳流,“七月派”小說呈現出深沉、粗獷、凝重、悲愴的審美風格,最突出的審美特徵在於對小說真實性的全新把握,而“七月派”小說高度的真實性,集中體現在作品“再現”之真與“表現”之真的深度融合,其人物形象逼近生活的原生態,“七月派”既強調了作家創作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主體性,又充分尊重了社會生活第一性的原則,總之“七月派”以新的姿態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贏得了不可取代的地位。

  • 3 # 御景零

    1.白話自由體譯詩派。五四運動掀起一股聲勢浩大的白話文浪潮,激進分子更是大肆宣揚全盤廢除舊思想、舊文化、舊傳統,主張破舊立新。當時出現了大量期刊或者社團,出版了大量白話文讀物,其中西詩漢譯作品十分常見。在新文學革命的影響下,絕大多數的譯者採取破除詩歌格律、重內容輕形式的譯法,白話自由體譯詩占據當時西方詩歌翻譯的主體地位。最具代表的期刊是《新青年》,據統計,《新青年》共出9卷54號,其中文學翻譯總數約144篇/首,譯詩91首,譯詩數量在文學翻譯總數的佔比高達63%(文珊,王東風,2015)。

    2.白話新格律體譯詩派。以新月派為代表的白話新格律體譯詩派,譯詩不僅強調內容忠實於原詩,更強調譯詩的形式美、音樂性。新格律體不同於自由體,又沒有固定格律的格律詩,主張詩歌應該押韻,詩行應當相對整齊,應有一定的格律形式,但這種格律形式能夠變化多樣。新月派代表人物有徐志摩、聞一多、卞之琳等。徐志摩認為“完美的形體是完美的精神的唯一表現。”(徐志摩,1924)他強調譯詩不光是譯神韻,還得譯出形式,神韻要化進形式,這樣才能像香水瓶裝下香水。聞一多早期是用文言體翻譯西詩,後改變想法,極力提倡新格律體運動,1926年在《詩的格律》中系統地建立了新格律詩的主張,他要求“節的勻稱和句的均齊”(陳丹,2008),格律應該根據內容的需要“相體裁衣”,譯詩首先本身要是一首詩,因此也強調譯詩形式的重要性。

    3.文言古詩體譯詩派。文言古詩體譯詩派以學衡派為代表,在當時白話文盛行的環境中,被戴上頑固分子的帽子、劃入保守派,長期處於被冷落的境地中。《學衡》雜志的創立為學衡派提供了發表譯作和譯論的平台,以“昌明國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光,行批判之職事”為宗旨(張賀敏,2001),代表人物有吳宓、梅光迪、劉伯明等,他們嚴厲批判新文化運動喜“新”厭“舊”、隨波逐流的社會風氣,給予當時轟轟烈烈、全盤反對舊文學的趨勢猛烈的一擊,堅信文言文優於白話文,主張譯詩要採用傳統文言體詩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