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年5月,英王陳玉成離開集賢關,他決定去桐城尋找洪仁、林紹璋,商議進軍計劃。此時,陳玉成留下4000兵馬鎮守關外赤崗嶺,8000兵馬守衛菱湖大營,等待自己回來。誰知,陳玉成剛離開,曾國荃、鮑超、成大吉等便集中10000多兵馬攻打赤崗嶺,以多打少。
赤崗嶺之戰,太平軍投入戰鬥的只有劉瑲琳部1000餘人,也就是第一壘。其餘三位將領,朱孔堂、李四福、賈仁富等則充當“吃瓜群眾”。即便如此,湘軍還是灰頭土臉,無法正面攻取赤崗嶺,因為他們遭遇了兩廣“老兄弟”,戰鬥力非常強悍。
1851年1月,金田起義爆發,包括家屬在內,太平軍總人數2萬左右。全州蓑衣渡之戰後,太平軍元氣大傷,只能在湖南境內擴招天地會武裝,然後一路殺到南京。太平軍進展順利,連戰連捷,主要是兩廣“老兄弟”奮勇拼殺,清軍八旗和綠營壓根不是他們的對手。
太平軍,分為“老兄弟”和“新兄弟”。其中,“老兄弟”主要來自兩廣,以及湘南招收的天地會武裝、礦工,他們參加太平軍比較早,戰鬥力強悍,戰鬥意志也堅定,不會輕易屈服。“新兄弟”,一般指的是定都天京後招收的兵馬,以及後期擴招的部隊,人數眾多,戰鬥力一般。
都知道,“老兄弟”人數不多,尤其是兩廣出來的“老兄弟”更是稀少。不到萬不得已,太平軍是不會讓“老兄弟”硬拼。赤崗嶺之戰,“老兄弟”已經無路可退,他們不願意投降,決一死戰。
1861年4月,英王陳玉成從湖北返回安慶,駐紮在集賢關,與湘軍對陣。由於缺少水師,太平軍沒有長江控制權,只有北面的集賢關可以增援安慶,故而這裡是安慶之戰的主戰場。陳玉成抵達集賢關,洪仁、林紹璋、楊輔清、劉官芳、黃文金等也相繼抵達。
湘軍的“堡壘戰術”面前,陳玉成無法突破,他決定去桐城,與其他將領商議進軍路線。為此,他將所部主力分別駐紮在赤崗嶺、菱湖,總計12000兵馬。赤崗嶺大營,是陳玉成精銳所在,其中劉瑲琳部1000餘人,幾乎都是“老兄弟”。
太平軍人數眾多,“老兄弟”戰鬥力最強。1858年11月,三河之戰爆發,陳玉成全殲6000湘軍精銳,主要是“老兄弟”捨得賣力。要知道,三河之戰時,陳玉成剛剛結束浦口戰役,然後火速增援廬州,直接與湘軍主力對決。
對於“老兄弟”的戰鬥力,曾國藩自然十分清楚,他決定乘著陳玉成離開,集中優勢兵力圍殲他們。為此,曾國藩讓曾國荃、鮑超、成大吉三支兵馬進攻,總計兵力1萬餘人。其中,鮑超所部“霆軍”約6000餘人,戰鬥力非常強,是湘軍中精銳的精銳。
赤崗嶺大營,分成四座營壘,劉瑲琳鎮守第一壘,兵力一千餘人。李四福、朱孔堂、賈仁富守衛其餘三座營,兵力約3000。面對湘軍眾多兵力,除了劉瑲琳血戰廝殺,其餘三人都是“吃瓜群眾”,等待湘軍的招降,著實可惜了。
隊友不敢戰鬥,劉瑲琳也毫無畏懼,他在營壘之外再修築一座“土城”,在城牆上開鑿炮眼、彈孔。如此,劉瑲琳有兩道防線可用,湘軍人多勢眾,但太平軍奮勇拼殺,曾國藩灰頭土臉。湘軍輪番進攻,死傷慘重。
赤崗嶺地勢險要,道路狹窄,湘軍每次投入兵力並不多,故而屢次被太平軍用槍支擊退。鮑超,號稱湘軍首席猛將,悍不畏死,曾一度衝殺到“土城”前,但依然無法取得突破。太平軍從彈孔處射擊,從炮眼處發炮,湘軍屍橫遍野,曾國藩非常著急。
強攻不行,曾國藩調來火炮,集中轟擊“土城”,將其摧毀。接下來,鮑超率兵衝殺,劉瑲琳率“老兄弟”衝出營壘,在缺口處與湘軍廝殺。肉搏戰,湘軍對“老兄弟”沒有優勢,即便鮑超、成大吉等親自上陣,也無濟於事。
湘軍再次戰敗之後,曾國藩決定改變策略,如果非要硬拼,就算能全殲這1000餘人,湘軍也是元氣大傷。為此,曾國藩決定“勸降”,許諾不殺,劉瑲琳自然是拒絕了。但是,李四福、朱孔堂、賈仁富意志不堅定,不投入戰鬥也就罷,還投降湘軍。
李四福、朱孔堂、賈仁富投降,劉瑲琳腹背受敵,孤立無援,只能想辦法突圍而出。夜晚,劉瑲琳突然衝出營壘,曾國藩立刻調集重兵去攔截,但還是無法阻止太平軍。湘軍防線被撕開一個缺口,劉瑲琳帶著僅存的700多“老兄弟”突圍而出,鮑超則繼續追擊,但還是攔不住“老兄弟”。
可惜的是,劉瑲琳沒有隊友接應,尤其是缺乏水師掩護,結果全軍覆沒。劉瑲琳突圍到河邊時,湘軍水師發炮轟擊,鮑超等從後方殺來,“老兄弟”遭受湘軍兩面夾擊,陷入了絕境。即便如此,劉瑲琳依然衝鋒在前,與湘軍廝殺,後因傷勢過重,被湘軍俘虜。
劉瑲琳被俘虜後,拒絕投降,結果被湘軍處死,然後拿去安慶城下“示眾”,以震懾城內太平軍。李四福、朱孔堂、賈仁富等率3000兵馬投降,曾國藩“不講武德”,將他們全部處死。此外,菱湖8000守軍也接受“招降”,結果一律被處死。
赤崗嶺之戰,劉瑲琳麾下只有1000餘人,而湘軍則是一萬多。即便如此,劉瑲琳依然敢於亮劍,與湘軍血戰廝殺,讓對方灰頭土臉。如果太平天國陣營有10萬“老兄弟”,都是類似劉瑲琳部,洪秀全還真有望成為朱元璋第二。可惜,太平軍精銳太少,雖然數量眾多,但戰鬥力堪憂,尤其是到了後期。
1861年5月,英王陳玉成離開集賢關,他決定去桐城尋找洪仁、林紹璋,商議進軍計劃。此時,陳玉成留下4000兵馬鎮守關外赤崗嶺,8000兵馬守衛菱湖大營,等待自己回來。誰知,陳玉成剛離開,曾國荃、鮑超、成大吉等便集中10000多兵馬攻打赤崗嶺,以多打少。
赤崗嶺之戰,太平軍投入戰鬥的只有劉瑲琳部1000餘人,也就是第一壘。其餘三位將領,朱孔堂、李四福、賈仁富等則充當“吃瓜群眾”。即便如此,湘軍還是灰頭土臉,無法正面攻取赤崗嶺,因為他們遭遇了兩廣“老兄弟”,戰鬥力非常強悍。
1851年1月,金田起義爆發,包括家屬在內,太平軍總人數2萬左右。全州蓑衣渡之戰後,太平軍元氣大傷,只能在湖南境內擴招天地會武裝,然後一路殺到南京。太平軍進展順利,連戰連捷,主要是兩廣“老兄弟”奮勇拼殺,清軍八旗和綠營壓根不是他們的對手。
太平軍,分為“老兄弟”和“新兄弟”。其中,“老兄弟”主要來自兩廣,以及湘南招收的天地會武裝、礦工,他們參加太平軍比較早,戰鬥力強悍,戰鬥意志也堅定,不會輕易屈服。“新兄弟”,一般指的是定都天京後招收的兵馬,以及後期擴招的部隊,人數眾多,戰鬥力一般。
都知道,“老兄弟”人數不多,尤其是兩廣出來的“老兄弟”更是稀少。不到萬不得已,太平軍是不會讓“老兄弟”硬拼。赤崗嶺之戰,“老兄弟”已經無路可退,他們不願意投降,決一死戰。
1861年4月,英王陳玉成從湖北返回安慶,駐紮在集賢關,與湘軍對陣。由於缺少水師,太平軍沒有長江控制權,只有北面的集賢關可以增援安慶,故而這裡是安慶之戰的主戰場。陳玉成抵達集賢關,洪仁、林紹璋、楊輔清、劉官芳、黃文金等也相繼抵達。
湘軍的“堡壘戰術”面前,陳玉成無法突破,他決定去桐城,與其他將領商議進軍路線。為此,他將所部主力分別駐紮在赤崗嶺、菱湖,總計12000兵馬。赤崗嶺大營,是陳玉成精銳所在,其中劉瑲琳部1000餘人,幾乎都是“老兄弟”。
太平軍人數眾多,“老兄弟”戰鬥力最強。1858年11月,三河之戰爆發,陳玉成全殲6000湘軍精銳,主要是“老兄弟”捨得賣力。要知道,三河之戰時,陳玉成剛剛結束浦口戰役,然後火速增援廬州,直接與湘軍主力對決。
對於“老兄弟”的戰鬥力,曾國藩自然十分清楚,他決定乘著陳玉成離開,集中優勢兵力圍殲他們。為此,曾國藩讓曾國荃、鮑超、成大吉三支兵馬進攻,總計兵力1萬餘人。其中,鮑超所部“霆軍”約6000餘人,戰鬥力非常強,是湘軍中精銳的精銳。
赤崗嶺大營,分成四座營壘,劉瑲琳鎮守第一壘,兵力一千餘人。李四福、朱孔堂、賈仁富守衛其餘三座營,兵力約3000。面對湘軍眾多兵力,除了劉瑲琳血戰廝殺,其餘三人都是“吃瓜群眾”,等待湘軍的招降,著實可惜了。
隊友不敢戰鬥,劉瑲琳也毫無畏懼,他在營壘之外再修築一座“土城”,在城牆上開鑿炮眼、彈孔。如此,劉瑲琳有兩道防線可用,湘軍人多勢眾,但太平軍奮勇拼殺,曾國藩灰頭土臉。湘軍輪番進攻,死傷慘重。
赤崗嶺地勢險要,道路狹窄,湘軍每次投入兵力並不多,故而屢次被太平軍用槍支擊退。鮑超,號稱湘軍首席猛將,悍不畏死,曾一度衝殺到“土城”前,但依然無法取得突破。太平軍從彈孔處射擊,從炮眼處發炮,湘軍屍橫遍野,曾國藩非常著急。
強攻不行,曾國藩調來火炮,集中轟擊“土城”,將其摧毀。接下來,鮑超率兵衝殺,劉瑲琳率“老兄弟”衝出營壘,在缺口處與湘軍廝殺。肉搏戰,湘軍對“老兄弟”沒有優勢,即便鮑超、成大吉等親自上陣,也無濟於事。
湘軍再次戰敗之後,曾國藩決定改變策略,如果非要硬拼,就算能全殲這1000餘人,湘軍也是元氣大傷。為此,曾國藩決定“勸降”,許諾不殺,劉瑲琳自然是拒絕了。但是,李四福、朱孔堂、賈仁富意志不堅定,不投入戰鬥也就罷,還投降湘軍。
李四福、朱孔堂、賈仁富投降,劉瑲琳腹背受敵,孤立無援,只能想辦法突圍而出。夜晚,劉瑲琳突然衝出營壘,曾國藩立刻調集重兵去攔截,但還是無法阻止太平軍。湘軍防線被撕開一個缺口,劉瑲琳帶著僅存的700多“老兄弟”突圍而出,鮑超則繼續追擊,但還是攔不住“老兄弟”。
可惜的是,劉瑲琳沒有隊友接應,尤其是缺乏水師掩護,結果全軍覆沒。劉瑲琳突圍到河邊時,湘軍水師發炮轟擊,鮑超等從後方殺來,“老兄弟”遭受湘軍兩面夾擊,陷入了絕境。即便如此,劉瑲琳依然衝鋒在前,與湘軍廝殺,後因傷勢過重,被湘軍俘虜。
劉瑲琳被俘虜後,拒絕投降,結果被湘軍處死,然後拿去安慶城下“示眾”,以震懾城內太平軍。李四福、朱孔堂、賈仁富等率3000兵馬投降,曾國藩“不講武德”,將他們全部處死。此外,菱湖8000守軍也接受“招降”,結果一律被處死。
赤崗嶺之戰,劉瑲琳麾下只有1000餘人,而湘軍則是一萬多。即便如此,劉瑲琳依然敢於亮劍,與湘軍血戰廝殺,讓對方灰頭土臉。如果太平天國陣營有10萬“老兄弟”,都是類似劉瑲琳部,洪秀全還真有望成為朱元璋第二。可惜,太平軍精銳太少,雖然數量眾多,但戰鬥力堪憂,尤其是到了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