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空241520146

    高適沒有寫過關於黃鶴樓的詩。

    高適(704—765年),字達夫,滄州渤海縣(今河北省景縣),唐代著名邊塞詩人,與岑參並稱“高岑”,與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其詩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

  • 2 # 遊客8899

    沒有查詢到高適有關黃鶴樓的詩。高適可能沒有寫過黃鶴樓。

    高適(?-765年),字達夫,渤海蓨(今河北景縣)人。安東都護高侃之孫,唐朝時期大臣、邊塞詩人。代表作如《燕歌行》《薊門行五首》《塞上》《塞下曲》《薊中作》《九曲詞三首》等。

    而唐代寫黃鶴樓的知名詩文有:

    崔顥《黃鶴樓》

    閻伯理《黃鶴樓記》,

    王維《送康太守》

    李白:《望黃鶴樓》

    《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 3 # 第七若夢

    唐代詩人高適有一首名為《登黃鶴樓》的著名詩,全文如下: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這首詩寫作者登上黃鶴樓時心中所想,感慨黃鶴一去不復返,留下了空空的黃鶴樓,煙波江上、晴川漢陽等地景色依稀浮現在眼前,心中感慨不已。這首詩成為了黃鶴樓相關詩歌中的經典之作。

  • 4 # 半張臉0717

    黃鶴樓崔顥詩中三次寫黃鶴形成音節上回環往復,循序漸進的特點,使整首詩的開頭具有音韻美。

    崔顥,唐朝汴州人,盛唐詩人,《舊唐書·文苑傳》把他和王昌齡、高適、孟浩然並提。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當他遍歷山川歸來後,視野大開,詩風變為雄渾自然,氣勢宏偉,著有《崔顥集》。其詩名雖大,現存詩僅42首,其中最出名的是《黃鶴樓》。

  • 5 # 用戶61216120151296

    (以下內容,均屬原創)

      這首律詩,高絕千古,被古代詩評第一人嚴羽推為古今第一。

      下面我們來分析樓主的問題,並一同欣賞本詩的高妙之處。

      1。先分說:

      第一次提到“黃鶴”,是起筆,沒有實寫,而是從傳說而起,是過去傳說中的黃鶴(樓),是虛寫。

      第二次提到“黃鶴”,是緊接第一句並與之呼應,是實寫,是寫現實中眼前實際存在的黃鶴樓,由此第一二句一實一虛相結合,加深了人去樓空的落寞之感。

      第三次提到“黃鶴”,又是虛寫,實際上是首聯意思的進一步深化,你看“一去不復返”,是永遠不再回來的意象,是一種徹底的寂寞,把人的心都凍到骨髓裡面去了,下一句的“白雲千載空悠悠”是實寫,但把這種感覺擴大到整個宇宙,引發人無盡地遐思。

      這四句雖三次用“黃鶴”,兩次用“空”,同時不合格律,但渾然天成,不著痕跡。所以被詩歌推崇自然的嚴滄浪譽為古今第一。

      2。再總說:

      作者前四句三提“黃鶴”,之所以能夠成功,不僅因為緊扣了主題,還因為緊緊抓住了“黃鶴”這一特殊的無與倫比的意象,原因有三:其一,“黃鶴”是黃鶴樓的精神內涵之所在,與樓同名,虛實結合,容易駕馭大作;其二,“黃鶴”不僅在空間上飛去飛來,可以跨越,同時又因為它是神仙的坐騎,故在時間上不類凡鳥,仍可跨越,這一點是其它意象難以完成的重任,故可助作者引發各種深層次的對時空的想象與遐思;其三,在音節上,“黃鶴”時來時去,一波三折,有一種往復迴蕩的美感,能夠讓讀者離黃鶴忽遠忽近,曲折縈迴,揮之不去,始終抓住讀者的心,不斷加重“黃鶴”這一意象和與之相對應的落寞的感情在人心中的份量,直至“白雲”一句才直出胸臆,噴薄而出,將這種深沉的感覺推向整個時空宇宙。可謂厚積而薄發。

      3。其它:

      後四句,非常嚴整,與前四句形成顯明的對比,不僅是行文的需要,而可能更是作者刻意地安排。我們來看,前四句寫天上,寫宇宙,可以任意想象,天馬行空,這樣才能擴大詩的境界和表現力;而後四句寫地上,寫人間,只能遵守綱常法紀,規規矩矩,這同樣是一種人生的無奈,因為“昔人”“黃鶴”“白雲”是不受約束的,壽命無限,想來想走,一隨自願,沒有憂愁,沒有掛牽,而人就截然不同了。登樓俯瞰人間,一是一,二是二,每一顆樹,每一根草都有它自己的位置,想要一種和黃鶴那種縱橫八荒,任意東西的感覺,不也太難了嗎?

      所以結句的“日墓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所抒發的不僅僅是一般的鄉愁,更是對人,對人生的種種無奈,而難尋到真正自己所想往的歸宿的高度總結。

      綜上所述,作者才能夠借助黃鶴這一非常特殊的“意象”和黃鶴樓一詩,表達了豐富的無窮無盡的並可以穿越千古的含義。咀之,含義深刻,蘊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