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太行山八道水
-
2 # 用戶5119196148852
三字文這種文學體裁,又有三字經、三字歌、三字謠、三字詩等稱謂,確切地說,應稱為“三字式詩歌”。
對於這種詩體之起源,最遲至西漢以來,就有詩家對這種詩體採用。若上溯到早周(先周),則1977年至1978年在陝西周原遺址發現的甲骨文中,有一片卜辭刻寫著九個字:“殷王田,至於帛,王獲田”,大意是說:殷王即商王)外出打獵,到了帛這個地方,並獲致較多的獵物。這片甲骨上的刻辭是散文,但若細加考究和玩味,就能明顯看出它是每三個字斷為一讀,共三句,九字組成一篇特短的文章。
1899年以來,中國發現的殷週二代甲骨文均屬散文文體,迄今尚未發現韻文,但筆者研究後初步認為,這九個字的卜辭文章,似應視作“三字經”最早的源頭,用“濫觴”二字定義,恐無大礙。
西漢武帝劉徹曾於元狩元年(前122年)來陝西省風翔縣(時稱雍縣)游獵,因獲致白麟而作了一篇詩歌,並因此將其年號“元光”改為“元狩”,以為祥瑞之兆。這篇詩歌就是典型的三字式詩歌,篇幅不長,茲全文抄錄於次:
朝隴首,覽西垠。雷電燎,獲白麟。愛五止,顯黃德。圖匈虐,燻鬻極。闢流離,抑不祥。賓百僚,山河饗。掩回轅,茜長馳。騰雨師,灑路陂。流星殞,感惟風,策歸雲,扶懷心。
此詩的“三個字體例”,當為中國詩歌中所首見。西漢以降,三字式詩歌時有出現。
北宋文學家蘇軾在鳳翔期間作有兩篇三字式詩歌,其一篇為《太白詞》,是去太白山向山神祈雨的禱歌,一篇為頌歌《李西平畫贊》:
以吾觀,西平王,提孤軍,自北方。赴行在,走懷光。斬朱泚,如翻掌。及其後,帥鳳翔,與隴右,瞰河湟。兵益振,謀既藏,終不能,取尋常。
“一字王”和“二字王”最明顯的區別就是在王爵封號的字數上,“一字王”是一個字,如晉王、秦王、齊王、楚王等。“二字王”是二個字,如常山王、長沙王、中山王等。
再是“一字王”和“二字王”有著明顯的地位區別。“一字王”一般是國王或親王的封號,“二字王”一般是郡王的封號。也就是說“一字王”的地位要高於“二字王”。
再是“一字王”的封號主要來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其中以春秋戰國時期最強大的四個國家為封號的最為尊貴,即“晉、秦、齊、楚”,而在這之中以“晉王”更為尊貴,這個封號出的皇帝最多,如晉王司馬炎(西晉開國皇帝)、晉王司馬睿(東晉開國皇帝)、晉王楊廣(隋朝第二任皇帝)、晉王李治(唐朝第三任皇帝)、晉王李克用(後唐太祖皇帝)、晉王趙光義(宋朝第二位皇帝)等,而在這四個封號之後,就是以春秋戰國第二梯隊的國家為封號,即周、魯、趙、魏、梁、燕、代、韓、宋、吳、越等。
而“二字王”的封號主要是來自各個朝代的所屬郡。如常山王、長沙王、中山王、渤海王、成都王等,常山、長沙、中山、渤海、成都等這些就都是郡名。
當然以上僅是表面上的區別,如果要對其進行深層次的區分,那就要花點心思了。
這裡以唐朝為例。
如唐中宗李顯時期,“一字王”有譙王李重福、衛王李重俊、溫王李重茂等。“二字王”有漢陽郡王張柬之、平陽郡王敬暉、扶陽郡王桓彥範、南陽郡王袁恕己、博陵郡王崔玄暐等。
從唐朝對王爵的封號可以看出“一字”就是親王的封號,“二字”就是郡王的封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