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3
回覆列表
  • 1 # 老沈man

    早在1951年,美國質量管理專家朱蘭博士在其著作《質量控制手冊》中提出了質量經濟性的概念,將發生在不良品上的質量成本比喻為“礦中黃金”,明顯的廢品比喻為“水麵冰山”。六十年代,費根堡姆在通用電氣實施質量成本管理,並在其著作《全面質量管理》中,提到質量成本是質量體系的經濟基礎,提出了人們熟知的質量成本分類方法,並將質量成本的範圍擴大到整個產品的壽命週期。

    1961年美國質協成立了質量成本委員會。從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該委員會相繼出版了關於質量經濟性的書籍、論文集以及相應的管理指南。2000年來,美國質量管理協會將質量經濟研究列為其會議的主要議題。這些工作極大地促進了質量經濟的研究工作。日本翻譯出版費根堡姆《全面質量管理》一書的同時,也隨之引入了質量經濟性相關概念,進而開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質量管理專家田口玄一創立了“田口方法”,使產品設計過程的質量管理和工序質量控制比較直接地與經濟效益相聯系。

    蘇聯從二十世紀60年代以來,十分重視從經濟的角度研究產品質量問題,先後出版了不少專著、論文和論文集,從產品的經濟範疇論述了質量等理論問題,對於系統研究產品質量經濟、經濟效益的內在聯繫,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和啟發意義。

    2000年來,國外又有不少學者對質量經濟性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理論,如隱性成本說、ABC成本法、基於最大利潤的優化質量成本、價格——質量關系等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