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熱帶雨林68519

    劉墉其人,早已被刻畫得面目全非了。比如,關於“劉羅鍋”的說法,便取自民間傳說,似乎沒有什麼歷史依據。我們知道,古人選賢為官,向來以“身言書判”為四要素,五官端正,且儀表堂堂,是選擇的重要標準之一。

    後人在發掘劉墉墓時,發現其身高大約在1.90米以上,並不是一個矮小且駝背的糟老頭子。

  • 2 # 桃桃的丹丹

    在1958年考古學家打開了劉墉的墓穴後發現劉墉光小腿就有75公分,而整個身子的長度竟然達到了1米九,並且從骨骼來看劉墉根本就不是一個駝背的人,我們都被這個清宮戲給騙了。雖然劉墉身高一米九,但是他輔助過的乾隆和嘉慶兩位皇帝最高也就是一米七左右。在那個封建等級制度非常嚴格的時代,如果劉墉挺直了腰板就會比兩位主子還要高出很多。為了不讓人拿這個說事,劉墉只好盡最大努力彎著腰低著頭。看上去就像羅鍋一樣,所以劉羅鍋就被人傳開了。

  • 3 # 天極

    歷史上劉羅鍋到底有一米九左右

    1958年,專家打開了劉墉墓室的大門,通過觀察劉墉的屍骨,專家驚奇地發現,劉墉小腿骨的長度竟然有75厘米,也就是說劉墉的真實身高其實在1米9左右,而且從骨骼來看,他生前完全沒有駝背的跡象。

    劉墉輔佐過乾隆皇帝和嘉慶皇帝,這兩個皇帝的身高也就在1米7左右,如果劉墉在皇帝面前挺直腰板,就會比皇帝高出一節。為了不讓這成為別人攻擊他的把柄,所以劉墉只能在皇帝面前彎腰俯首,看上去就跟羅鍋一樣,對此嘉慶皇帝還曾經戲稱他為劉坨子,“劉羅鍋”這個外號也就傳開了。

  • 4 # 澤儒天下

    “宰相劉羅鍋”可謂深入人心,劉墉是一位剛直不阿的清官,他心懷百姓,是正義與智慧的化身,他身上“羅鍋”也很滑稽。但真實的劉墉,既非宰相,也非羅鍋。

    有一次,劉墉參加殿試,乾隆當主考官。當乾隆看到劉墉是羅鍋時,就戲弄他:“你能以羅鍋為題作詩一首嗎?”劉墉馬上吟出一首詩:“背駝負乾坤,胸高滿經綸......以貌取才者,豈是賢德人。”

    乾隆聽後,十分佩服劉墉的才華與膽量,同時又很慚愧,當場欽點劉墉為狀元。

    還有一次,劉墉入朝為官,上朝叩拜姿勢很是奇特,令滿朝文武官員捧腹大笑。乾隆見劉墉原本就駝背,跪得又很滑稽,就打趣說:

    “劉愛卿,你這麼一拜,不就成了羅鍋了嗎?”

    劉墉當即磕頭高呼:“謝主隆恩!”乾隆與大臣面面相覷,劉墉笑著說:“按大清律,皇帝賜封臣子封號,封一個字,臣下每年就可多拿2萬兩俸祿,皇恩浩蕩!”弄得乾隆哭笑不得。

    劉墉以智慧化解了尷尬,確實高明。

    以上有關“劉羅鍋”的傳說,十分有趣,但大多是民間誤傳。歷史上雖沒有關於劉墉儀表堂堂的記載,但他至少也是身體端正,絕非駝背。

    因為,清朝選拔官員很嚴格,有四個標準:身、言、書、判。“身”指體貌端正。“言”指表達清楚。“書”指字體俊秀。“判”指斷事精準。

    這四項中,“身”是第一位,如果劉墉是“羅鍋”,第一關就會被刷下來,畢竟如此形體,有損大清形象,出身再高也當不了官員。

    那,“劉羅鍋”的稱呼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劉墉是嘉慶的老師,被尊為“劉閣老”,“閣”與鍋讀音相近,“閣老”在流傳時成了“鍋腰”,“鍋腰”在京城方言裡叫羅鍋。所以劉墉就成了“劉羅鍋”,傳言有趣。

    可見,民間傳聞的可信度並不高。還有一些影視作品誤導,說劉墉出身貧苦人家,而真實情況則剛好相反。

    劉墉,於1719年出生于山東諸城,曾祖父是順治時期進士,祖父是康熙時期清官,父親劉統勳是乾隆時期重臣,地位很高,可與後來的和珅相比擬。

    劉墉所在的劉氏家族從曾祖父開始到侄孫劉喜海,一共經歷5代,出了35位舉人,11位進士、2位大學士,可見劉氏家族是當之無愧的名門望族!

    劉墉從小飽讀經書,聰明靈秀,但他在30歲之前都沒有參加科舉考試,直到33歲時才因出身高門第破例參加了乾隆主考的殿試。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劉墉才華出眾,在眾考生中脫穎而出,在殿試時被乾隆欽點為狀元,後因父親劉統勳極力反對才作罷。

    劉墉考中進士後,進翰林院做了3年編修,後擔任鄉試、會試正考官,3次兼國子監,還編修過《四庫全書》,還是清朝四大書法家之一。

    劉墉學識淵博,為官也很清廉。他前期在各地做地方官,剛直不阿,被人們稱為“劉青天”,《宰相劉羅鍋》就有事件原型。

    1780年,劉墉出任湖南巡撫,他核查災情,撤銷2名知縣與1名知州;開倉放糧,接濟災民等,不久當地民生豐足,百姓感恩戴德,稱劉墉為“包公再世”。

    劉墉為人剛正,最被人稱頌的是查辦山東巡撫國泰案,此案當時轟動全國,在民間稱頌甚廣 。此後劉墉被調到京城,任命為吏部尚書,後又兼工部尚書。

    但調京後,劉墉就變了,開始謹小慎微,失了早年銳氣。史載,劉墉見和珅位高權重,是乾隆身邊紅人,就對和珅等人虛與委蛇,不再得罪官場同僚。

    1787年,劉墉為官就“小錯不斷”,次年還發生鄉試舞弊案,劉墉被彈劾受處分。後來教皇子讀書的師傅們幾天沒開課,總師傅劉墉難逃其責,再次遭到乾隆訓斥。

    一系列的犯錯,讓劉墉錯失被授予大學士的機會,他沒進過軍機處,沒有接觸到大清的權力中心,因此後世稱他為“宰相劉羅鍋”,也是不合適的。

    劉墉在為官前後,判若兩人,令人費解!巧合的是,劉墉犯的錯總是不大不小,也不足以賠上身家性命,只是遭到乾隆罵而已。

    不管劉墉從剛直到圓滑,還是從謹慎到糊塗,這都是他的為官之道。史上凡能全身而退之能臣,哪一個不明哲保身?劉墉看透了這點,才不會功高蓋主。

    而的確,那些平庸糊塗、不功高蓋主的官員更得乾隆喜愛。事實也證明,劉墉以這種方式得到了善終,於1804年85歲高齡去世。

    劉墉雖一生清廉,但沒有做到不失剛正,因此嘉慶帝賜他諡號“文清”,而非“文正”。有文正諡號的也有一個人,那是曾國藩,也叫曾文正。

    劉墉的案例,其實非常適用於我們現在的職場、官場和商場,為人不可鋒芒畢露,該隱藏鋒芒時,就不可得意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