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7
回覆列表
  • 1 # 濤聲依舊80293083

    強森醫療通過這幾年發展下來,萬坤總結了以下幾種模式:第一是建在社區的周邊,服務對象是家庭,拉近診所與患者的物理距離,然後慢慢做進心裡;

    第二是預防加治療的全科模式,把服務和產品的定位做到精細化,不像大醫院科室那麼分割那麼精確;

    第三是跟居家養老的結合。在60到75歲這個區間內,更多的是一養帶一兒,其實做的就是康復。75歲以上就要進入醫代養,醫的成分會更多一些。

    第四是家庭醫生+健康管理的會員模式。隨著全國各地的醫療機構多了以後,管理半徑也在增大,需要借助一個標準化IT工具去管理。

    在標準化方面,第一,就診流程的標準化,即用戶體驗地圖。就醫流程是一個相對較長的鏈條,有掛號、有問診、有開處方、有隨訪等,最後形成一個閉環。

    第二,醫療質量的標準化,這是醫療機構的生命線。醫療機構和其他行業有很大區別,比如服裝店、酒店,洗衣店,他們的服務直接面對用戶,不存在中間人。而醫療機構中間隔著醫生,醫生是專業服務的提供者,是提供標準化診療的決策者。

    醫生處在機構和C端用戶之間的這個環節,所以地位就顯得特別重要。但醫生不是工業品,很難達到統一的標準化。醫生是醫療質量標準化的一個核心,所以需要有一些體系去輔助他們達到更多層面的標準化,如資質、培訓、管理、有效的評價體系等。

    最後一步是新店的選址,這非常重要。一旦診所位置決定了,那麼周邊的流量池基本就被框定,也就是說周邊的家庭數和周邊社區居民的人數,不會有太大的變化。“我們首選城市是新一線城市或者國家中心城市,或者品牌開發商。”萬坤說到。

    其實醫療服務的品牌想打造確實比較難,因為獲得信任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標準化的目的是找對路,讓單店更好去複製,讓你賺錢;而品牌是破好局,讓用戶更喜歡你,做的是開源和增值,是讓診所越來越值錢。所以這就是標準和品牌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