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4
回覆列表
  • 1 # 丼落星

    材料

    麵粉600克,泡打粉適量,紅糖粉適量,白糖粉適量,豬油

    做法

    1.2杯麵粉加入1茶匙泡打粉,攪拌均勻,然後加入溫水和麵,面和到不粘手即可,蓋上一塊讓它醒一會兒。

    2.紅糖餡用這個比例:2湯匙紅糖+1湯匙白糖+2湯匙乾麵粉攪拌均勻。如果有豬油的話,可以化一些豬油加入將糖粉中攪拌成泥狀。如果沒有或不喜歡豬油,回頭直接包糖粉餡。

    3.麵團分成雞蛋大小的團,然後擀皮。擀的時候要像擀包子皮那樣,中間厚一點(~3-4毫米),邊上薄一點。

    4.放入適量的餡,不要太多,然後像包包子一樣,包成團,封口(注意不要包太多空氣在裡面)。然後用手壓扁。

    5.撲上乾麵粉,然後輕輕的將麵餅擀平一點即可。

    6.平底鍋燒熱,放入適量油保持鍋底都有油,將麵餅放入,輕輕移動幾下,讓第一面吸點油(先不要煎這面),然後翻面。

    7.煎第二面時,換中小火,加上鍋蓋,煎約2-3分鐘(或者看見鍋盔鼓起來,而且第二面有點焦黃了),翻面,開始煎第一面。

    8.同樣加上鍋蓋,小火煎約2-3分鐘即可。

  • 2 # 楓飄落雨

    做法:

    1.麵粉(中) 300克,酵母3克,溫水120克,酵母用溫水化開。

    2.和成光滑的麵團。

    3.發到兩倍大小即可,取出後在案板上揉成光滑麵團。

    4.死面做法,麵粉150克,雞蛋75克,鹽2克,和成麵團。

    5.包上膜,餳15分鐘。

    6.姜錯發麵包和死面和在一起用力和成一個麵團。

    7.揉好的麵團,壓成寬20cm左右,厚2cm左右,拍上點芝麻,就可以上鍋烙了。

    8.鍋預熱,鍋底刷油,烙上餅,轉小火。

    9.每個3分鐘翻個面烙。

    10.適當加蓋子燜,鍋子足夠熱後可適當熄火烘烤。

    11.經歷三翻六轉,烙至餅香散發,就可以了。

  • 3 # 博學多才的東港

    鍋盔是陝西省關中地區以及甘肅省地區城鄉居民喜食的地方傳統風味麵食小吃。

    餅大直徑二尺外,又圓又厚像鍋蓋。

    鍋盔源於外婆給外孫賀彌月贈送禮品,後發展成為風味方便食品。

    料取麥面精粉,壓稈和麵,淺鍋慢火烘烤。

    省外人編成的順口溜“陝西十大怪”中,有一怪為“烙饃像鍋蓋”,指的就是鍋盔。關中較為著名的有乾州鍋盔、涇陽鍋盔.武功縣鍋盔、長武縣鍋盔、岐山縣鍋盔,扶風縣鍋盔,鳳翔縣鍋盔,西和鍋盔。

    鍋盔是陝西八大怪之一。人稱“睜眼鍋盔像鍋蓋”,即象頭盔狀,顧名思義又叫鍋盔。鍋盔制作工藝精細,素以“幹、酥、白、香”著稱。乾硬耐嚼,內酥外脆,白而泛光,香醇味美。鍋盔是西北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等地的民間小吃,尤其在陝甘寧青地區流傳已久。鍋盔像鍋蓋由源於外婆送給外孫賀彌月而贈的禮品,後發展成為風味方便的食品。 人常說,“乾縣有四寶,鍋盔、掛麵、豆腐腦、餷酥。”汝州的鍋盔是深受大眾喜愛的麵食,張莊、廣育路南口、西關、東關都有很好的攤點。鍋盔的特點是用油和麵,文火炕制,中空、外酥、裡起層、邊厚、吸汁,不漏湯。鍋盔夾豬頭肉是汝州小吃的絕配:將豬頭肉大刀切塊,夾入剛出鍋的鍋盔裡,熱騰騰的面香將肉香烘托到了極致,而肥肉的油膩又被鍋盔吸納化為無形,又香、又酥、又軟,吃起來非常過癮。

    如果旁邊有綠豆漿麵條的小攤,您一定要盛上一碗,放上黃豆、韭花、芹菜段,再來點辣椒油,那就齊了。右手邊麵條晶瑩透亮,湯熱氣裊裊,菜青黃間雜,漿酸誘人;左手執裝得滿滿當當豬頭肉的鍋盔,即使不餓也會舌下生津了。

    豬頭肉肥而不膩,漿麵條湯酸而圓潤溫胃,雖然是街頭小吃,但香可盈雙頰,味能浸六腑,可比天上美食。

  • 4 # 花園開滿粉牡丹

    鍋盔是陝西、甘肅等地流傳已久的民間小吃。

    陝西十大怪中,有一怪為“烙饃像鍋蓋”,指的就是鍋盔。

    關中較為著名的有乾州鍋盔、涇陽鍋盔、武功縣鍋盔、長武縣鍋盔、岐山縣鍋盔,扶風縣鍋盔,鳳翔縣鍋盔,西和鍋盔。

  • 5 # RH9158

    鍋盔是陝西等地區的特產,後來延伸出各種鍋盔。鍋盔就是一種餅,也稱為饃,因為形似鍋蓋,因此而得名。在中國西北部地區深受喜愛,聽說還是“陝西十大怪”的其中一怪呢。鍋盔的制作精細,工藝考究,味道很香,遠遠的就能聞到香味,外皮焦黃,餅邊厚厚的,一口咬下去外脆裡酥,越嚼越香,回香無窮。

  • 6 # 哈哈我是香餑餑哦

    岐山鍋盔,歷史悠久,發源於西周的發源地陝西省岐山縣,為岐山縣所獨有的漢族傳統名小吃之一,有乾燥無水分的特點,便於儲存攜帶。其制作工藝獨特而精細,素以“幹、酥、白、香”著稱西府,聞名於大西北,極受省內外享用者的讚譽。

    唐、宋以來,岐山城多驛店,客商東來西往,北上南下,岐山鍋盔作為客商的攜帶乾糧已遠走他鄉。明、清以來,做賣鍋盔者遍布縣城四周,光緒時期的張聰、劉有學;民國時期的邢呆子、趙乾兒、張廣善;解放以來的龐天紅、東關席金卯等,皆為此行能手。相傳岐山鍋盔,"。鍋盔因,其面細、酥脆、油香、味美。制作時和麵加入鹽、油、香料,再用木框反復拌壓,表面粘上芝麻,小火烤烙而成,色黃皮脆,味道香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