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4
回覆列表
  • 1 # 胡宇峰4

    (一)、起源不同:

    1、京劇:

    京劇的前身是徽劇。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臺、和春, 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又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

    京劇形成後在清朝宮廷內開始快速發展,直至民國得到空前的繁榮。

    2、粵劇

    粵劇源自南戲。粵劇源自南戲,又稱“大戲”或者“廣東大戲”,發源於佛山。早在漢代,佛山的表演藝術已十分盛行。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出現,粵劇是揉合唱念做打、樂師配樂、戲臺服飾、抽象形體等等的表演藝術。

    (二)、語言不同:

    1、京劇:

    京劇的念白發音分京白和韻白兩種。京白就是一般人理解上的北京話。一般丑角、花旦用的較多。韻白就是以湖廣方言的基本發音為基礎,配合中州(河南開封一帶)方言的韻母而形成的一種語言。一般老生、青衣、花臉用的較多。

    2、粵劇:

    粵劇用廣州白話演唱,並保留一些官話。

    (三)、行當不同:

    1、京劇:

    京劇行當的劃分,除依據人物的自然屬性(性別、年齡)和社會屬性(身份、職業)外,主要是按人物的性格特徵來分類。京劇班社舊有“七行七科”之說 :七行即生行、旦行(亦稱佔行)、淨行、醜行、雜行、武行、流行。

    京劇舞台上的一切都不是按照生活裡的原貌出現的。京劇舞台上的角色也不是按照生活當中人的本來面貌出現的,而是根據所扮演角色的性別、性格、年齡、職業以及社會地位等,在化妝、服裝各方面加以若干藝術的誇張,這樣就把舞台上的角色劃分成為生、旦、淨、醜四種類型。

    2、粵劇:

    粵劇的行當原為一末(老生)、二淨(花面)、三正生(中年男角)、四正旦(青衣)、五正醜(男女導角)、六 員外(大花面反派)、七小(小生,小武)、八貼(二幫花旦)、九夫(老旦)、十雜(手下、龍套之類),合稱十大行當。

    後來被精簡為六柱制,即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幫花旦、醜生、武生。這都是根據角色的年紀、性別、性格、外型等特徵來分類的。“末”代表年老角色。“生”代表男性角色。“旦”代表女性角色。“淨”就是性格剛強暴躁的男性角色。“醜”就是滑稽角色。

    (四)、服飾不同:

    1、京劇:

    傳統京劇服裝可分為:蟒、靠、褶、帔、衣。

    2、粵劇:

    粵劇早期服飾主要是模仿明代衣冠式樣,並加以改良為戲服。清朝時期,京劇越來越受歡迎,交流逐漸增多,服裝制度亦漸受京劇影響,而且當時新劇目加入朝廷官員角色,部分戲服也有清朝官服的式樣。傳統粵劇服裝可分為:蟒、靠、褶子、開氅、官衣、帔、衣。

    (五)、伴奏樂器不同:

    1、京劇:

    京劇伴奏樂器分打擊樂器與管弦樂器。打擊樂器有板、單皮鼓、大鑼、鐃、鈸等,稱為“武場”。管弦樂器有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稱為“文場”。

    2、粵劇:

    早期粵劇所使用的樂器只有二弦、提琴、月琴、簫笛、三弦和鑼鈸鼓板,聲調比較簡單。清朝粵劇解禁後,加入梆子。

    進入成熟期以後,粵劇所使用的樂器多達四十幾種,大致可分為四大類:吹管樂器、彈撥樂器、拉弦樂器及敲擊樂器。

    其中彈撥樂器包括古箏、琵琶和蝴蝶琴;鑼鼓則包括卜魚板、沙的、雙皮鼓/梆鼓、鈸、京鑼、勾鑼、戰鼓、大木魚、小木魚、大鑼及鈸、大堂鼓。粵劇改革後,更接納了薩克斯管、小提琴等多種西洋樂器,使音樂效果更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