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10
回覆列表
  • 1 # 祭未來

    中秋節前制作“土月餅”是渭源人的傳統習俗,將白糖漿、鹼水、生油、土蜂蜜麵粉一點一點的混合做成麵團,把和好的麵團揪成大小不同的小麵團,並用擀麵杖擀成一個個大小不一的麵餅。

    把豆沙、葡萄乾兒、核桃仁做成蜜餡兒,把大小不同的餅一層一層的用蜜餡粘起來,做上各種花紋,周圍做成小花瓣,把月餅放入烤盤內,用毛刷刷上一層調好的姜黃汁,再放入烤箱,大約二十分鐘左右,再刷一遍姜黃汁兒,手工月餅就可以出爐了。

  • 2 # 水中魚

    臘月即將來臨的時候,就意味著快過年了,而我印象最深的是我的家鄉渭源縣裡除夕和元宵節這兩天最熱鬧。

    除夕那天,每家都要吃團圓飯,家家戶戶趕著做菜,菜的香氣瀰漫著整個村子。大人們在家做飯,而貼春聯的這些事,都包在我們這些小孩子身上。我們三五成群地去貼對聯,回到奶奶家時,就可以吃飯了。我們一家人圍在一起邊吃邊聊,其樂融融。

    當天晚上,我們所有人都不想睡覺,都在守歲。到了十二點,爸爸拿起鞭炮出去了,“噼裡啪啦、噼裡啪啦”,聽到了這種聲音,意味著整個村子都沸騰起來了。

    元宵又是另一個開心的日子,我特別期盼元宵節的到來。下午,我們這些小孩子總會買一些小炮和煙花,像蜘蛛炮、沖天炮、煙霧彈等等。天黑了,爸爸不讓我們出去,但是我和哥哥在院子裡玩得非常開心。我們剛玩好,媽媽就讓我們去吃湯圓了。湯圓是一個圓圓的糯米糰,裡面包著黑芝麻糊。剛咬時,只是清香的糯米面味,等裡面的芝麻糊流進嘴裡,就是香甜的味道。

    眨眼間,就到了該上學的時間。我的家鄉在農村,更能感受到家的味道和節日的歡樂。

  • 3 # 靜水流深於無間

    在渭源社火流派中,北部鄉鎮最具代表性的是新寨社火——“河州大閃”。

    “河州大閃”以八面筒子鼓為主體,鼓舞優美多變,近似藏族“鍋莊舞”,一般的“河州大閃”隊伍組成有:高躍(一種長把大擎燈)燈2盞;旌旗2—4面;八卦燈籠8盞;八面長銅鼓最少八面,多則不限,須是雙數;鑼、鈸1—2副;中郎相公(男青年20人)頭戴禮帽,眼戴墨鏡,單肩翻穿皮襖繫腰帶,腰佩短刀,腳登靴子;臘花小姐(男扮女裝的“女青年”20人)頭包黑紗長辮,也戴墨鏡,穿繡衣,著短裙,頸戴項鍊、瑪瑙等物,手拿花扇子、手帕。

    社火以旌旗引導,鼓樂齊鳴,浩浩蕩蕩,表演時有嗩吶伴奏,臘花小姐與中郎相公手持手帕、花扇手舞足蹈,“扭扭捏捏”;高躍前後奔騰,彩旗獵獵;八卦燈籠隊伍款款而行,踏歌以進,部分舞者反穿皮襖,舞姿原始而優美、剛勁而又瀟灑。歌舞主要為讚頌自然景物、傾訴愛情等內容,不論上廟敬神禱告,還是入戶祈福納祥,其場面都熱烈壯觀,為人們所喜聞樂見,在場觀賞的人們不時拍手叫好,男女老少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 4 # 用戶3637929917193

    五月初五這一天。

    早上,太陽還沒有鑽出被窩,人們就已經開始忙碌了。瞧!東家的孩子起了個大早,跑進跑出;西家的孩子也早早起床,忙前忙後;大人們則在屋裡屋外一直忙活著。猜猜看,他們在幹嘛?他們正忙著做端午節的特色食品粽子。這裡的粽子可謂一絕:白色的糯米摻著幾粒紅豆,顯得格外調皮;有的粽子包裹著豬肉,吃起來噴香可口;有的粽子包裹著蜜棗,包你吃了甜甜蜜蜜而且,形狀也不同,有三角的,也有四角錐形的;有枕頭形,也有小寶塔形的;有圓棒形的,還有一角向上,其餘伸向四方的呢!

    你到街上走一走,空氣中瀰漫著迷人的粽子的香味。步入並不繁華的街道,小街小巷人山人海,挑東西的,拉家常的人,隨處可見。最熱鬧的要數村子裡那片空地啦!看!裡三層,外三層的人圍成了一個偌大的圓。人們期待著舞獅的隊伍快點登場。在一陣鑼鼓聲中,兩隻漂亮的獅子登場了。他們左一下,右一下,像只笨拙的小熊。可愛極了!

    時間像個頑皮的孩子,轉眼間,一點多了。人們排著長隊,又一次走出了家門,站在街道兩旁。年輕的小伙子穿上節日的盛裝,從街道中穿梭而過,到鎮上去參加一年一度的賽龍舟。此時,鎮上那條不知名的河變得可熱鬧了。

    下午三點,比賽開始了。河中的那一隻只龍舟一字排開,像一批威武的戰士。龍舟上隊員們已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他們緊緊地握住划槳,整裝待發。鼓手們也擺出了各自的架勢,好象在說:今天的比賽一定是我贏。三點十五分,不知從哪裡傳來了一聲鏗鏘有力的哨聲,龍舟仿佛是一條真龍在碧波上划行,水面上留下一道道水紋。鼓聲、吶喊聲交織成一支動聽的樂曲。

    夕陽西下,夜晚的靜寂替代了白天的繁忙。飯後,人們集中坐在空曠的平地上,樹陰下,打個火堆,圍著火堆盡情地跳著,唱著,饒有興趣地聊著下午的比賽。

    家鄉的端午節朴素中帶著幾分華麗,繁忙中帶著幾分悠閒。走在大街上,我的心情異常激動。因為,這也是孩子們的節日。

  • 5 # 華275542378

    舊時婚姻大多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由家庭包辦而成,現在倡導自由戀愛,舉凡婚俗禮儀,雖有發展變化,但大體細節多承傳統,大同小異,大體分為四步:

    一是相親說合請媒人。男女雙方由父母說合或者自由戀愛已兩情相悅的,除了男女雙方約定而提親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請媒人從中說合。

    二是合相、研禮、訂婚。合相就是男女雙方把對方的生辰八字交由媒人,並由媒人請佔輿象學之士或風水陰陽,看雙方生肖的生克,由易而卜結合五行推算測定人生際遇、婚姻境界,其中有許多說道。研禮就是商定彩禮,彩禮有“乾禮”、“溼禮”之分。乾禮,指現錢。溼禮指布帛、首飾、家具器物,衣服鞋襪及其他用品。訂婚時男方的叔伯父親、舅父媒人以雙數為喜,去四人、六人或八人。除了拿初次見面認親的禮金之外,最重要的是要送女方紅繩相系的美酒兩斤,女方禮尚往來,在喝完訂親的喜酒之後就要在雙瓶之中裝滿五色糧食,表示女方允諾答應將要扎根男方生兒育女。

    三是送禮籌備宴席。送禮是婚俗中的重頭戲,在鄉間也叫“抬禮”。送禮時男方需置備齊全五包大禮,擇良成吉日,在媒人的陪同下到女方家去,把提前言定好的彩禮、供品、金銀首飾,給女方爺爺、奶奶的壽衣,父母的衣物布料等等一應送到女方。之後女方要有一定數目的回禮,也就是送大禮回小禮,表示“禮尚往來”之意。在雙方商定好嫁娶迎親的吉日之後,女方就要準備陪嫁添箱。女方的家中要給箱中裝一些被褥、鏡子、香皂、梳子、衣物之類和為數不等的錢幣,稱“壓箱錢”。

    四是婚宴迎親。男方在迎娶新娘之前,必須有一系列的準備,除了備辦宴席請廚師之外,還要請鄉村老鄰居親朋來幫忙,俗稱“代勞”,“代勞”人員在結婚前夜開會分工,稱為“暖棚”。到女方家中迎娶新娘時,還需帶上離娘肉,意為女婿把這肉割了送給丈母娘,以回報丈母娘對新娘的養育之恩。男方迎親的隊伍到女方家時,女方就會設置許多阻攔,從進門開始,新娘子的小弟小妹們就開始討開門錢、梳頭錢、抱頭錢、掃地錢、灑水錢,男方急欲要把新娘子領走,女方則要把女兒多留些時辰,你爭我攔歡歡喜喜,熱熱鬧鬧。小弟小妹也乘機“敲詐”一下新姐夫,風趣天成,喜氣盈門。

    渭源東部迎娶新娘是在婚禮的當日,一般在天亮前要把新娘娶進門;西部的一些鄉鎮則要在婚禮的前天傍晚把新娘娶進門,第二天早上專車只接新娘家人到新郎家參加婚宴。

    兒子結婚老公公挨洽。結婚典禮、擺酒席、要紅包、鬧洞房這些細節不用說,那都有,可老公公、婆婆卻成了鬧婚宴的主角。同事、朋友、親戚凡是平時鬧著玩的奇活全上。給老公公扎小辮、畫臉、耳朵上掛上小紅辣椒、手拿個水瓢,在眾人面前要扭著唱。但有一點,無論眾人怎麼鬧,都是圖個樂呵、高興、喜慶。當地還有回門的習俗,婚後三日,在娘家要認本家和親戚,早去早回。回來後新娘要入廚拜灶、洗手捋袖,做“試手面”。試手面要遍請莊間老人、鄰近親友、婚事幫忙代勞的人,一般是炒菜喝酒,最後端上臊子面,就是所謂的“試手面”。吃飯時大家評品新人手藝,有的親友還給新人錢,俗稱壓碗錢。隨後,根據雙方的協商,由“娘家人”擇日將新娘接回“娘家”,在娘家住幾日後由娘家的親朋好友送回,俗稱“轉對月”。

  • 6 # 幸福200278476

    社火是渭源民間為慶賀春節而集體舉行的一種游藝活動,是融秧歌、戲曲、舞蹈等表演藝術和竹扎、裱糊、剪紙等制作工藝於一體的綜合性藝術。

    社火多以自然村為單位開展活動,活動主要以“地攤”形式進行,也有極少數搭臺演出的。有的鄉鎮以傳統見長,也有的在傳統的基礎上糅合了現代的成分,可謂與時俱進。

  • 7 # 不凡白雲P7

    渭源縣是陝西省漢中市下轄的一個縣,這裡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和獨特的民俗風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渭源縣的“燒香會”習俗。

    每年的農曆三月初三,渭源縣的村民們都會在當地的廟宇或祠堂裡舉行盛大的“燒香會”。這個習俗源於古代的祭祀活動,旨在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家庭平安和身體健康。在這個節日裡,村民們會穿上節日盛裝,手持香燭,前往廟宇或祠堂,燒香祈福。同時,還會有一些表演和遊戲活動,如舞獅、打太極、唱戲等,讓節日更加熱鬧和有趣。

    這個習俗雖然已經有著幾百年的歷史,但是在當地仍然非常受歡迎。每年的燒香會都會吸引大量的遊客前來觀看和參與。這不僅是因為這個習俗的文化價值,更是因為它代表了當地人民的信仰和精神。

    渭源縣的燒香會習俗,不僅是一種傳統文化的體現,更是一種社會凝聚力的象徵。在這個節日裡,村民們不僅可以祈求自己的幸福和健康,也可以感受到自己和家鄉的歸屬感和榮譽感。這種凝聚力和歸屬感,不僅可以促進當地社會的和諧發展,也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和認識這個美麗的地方。

    總之,渭源縣的燒香會習俗是一種非常有特色和魅力的傳統文化。它不僅代表了當地人民的信仰和精神,也是一種社會凝聚力的象徵。希望這個習俗能夠一直傳承下去,讓更多的人了解和認識這個美麗的地方。

  • 8 # 一順百順stjk

    渭源縣境內降雨量南北懸殊,南山深處是北部降雨量的三倍之多,因而南北建築特徵迥異。另外,由於時代變移,人們經濟收入的差距也是形成不同時代與時期各自特色的原因。

    式樣特色 北部乾旱山區,一般農戶傳統隨田地而居。居住多零散,很少有較大的村落,多用本地榆、楊、松樹等木材與土坯建造土木結構房屋,房矮屋窄,大多是土房,且屋頂無瓦。莊院的版築牆較川區高尺餘,莊角靠院門一側修角樓,因比其他房屋高,又稱作“高房”,一般三面開窗,有兩窗開在院外兩側,用來聽取內外動靜,觀察來人,防備賊盜,是院落的“耳朵和眼睛”。院內房屋採用單簷式、掛椽式或滾椽式,一般家庭多采用三擔兩掛,生活寬裕人家主房以平桴陡架來托拉檁條三根,結構較牢靠。也有住窯洞者,窯有三種:箍窯、土窯、忙上炕。莊院外靠崖處多挖土窯洞,設牲畜、家禽圈舍、柵欄,或堆柴放草。

    各家打穀場都在院落前邊,形成大場圃、小院落的格局。以前用紅粘土箍水窖,今以水泥修蓄水池,引場中、院落的雨水以供人畜飲用。

    北部山區農民多在近宅處及穀場四圍栽種桃、杏、梨樹。秋來梨香滿園,有過路人採摘食用,主人以為樂事。

    川沿區的民居,在清代就有定製。在主要通途,一般五里一村,十里一鋪,村人多夾道而居,設鋪戶。每戶佔鋪面寬9米左右,其中鋪面佔6米上下,另外3米多另大門,供人出入。院落大多狹長,分前、後院。前院居人,後院堆柴草,設倉稟、畜圈、廁所等。不開鋪面的農戶多土築方形莊院,主房8米,兩側各有角屋居人,左右建廚房、倉房等。在前院院子中多置蔬果園。

    20世紀90年代後期至今,清源、會川、蓮峰、北寨等城鎮建設速度快,大多數住宅商鋪已改建為樓房。

    南部山區由於雨水較多,大多農戶房屋採用馬鞍架,即“兩簷水”,中架略高,兩掛兩簷,後牆有遮雨簷,與前簷牆略約等高,牆高七至八尺。生活殷裕的人家有蓋虎座庭或半屋庭,虎座庭五檁四掛雙平桴,後掛有雨簷,前掛有明柱拉件撐持為廊。當地人稱作深簷屋的,都是此類。個別貧困人家有茅草屋,數年一覆蓋,即遇淫雨連綿天也極少滲漏。

    改革開放以來,水泥、鋼材、磚瓦增多,大多數人家蓋有磚木結構房屋與磚混結構的平房。各鄉鎮所在地興建樓房、山村人家住宅,小二樓也隨處可見。

    庭院種植 渭源人種花養草前有傳承,今更興盛,一般在庭院中不植松柏,稱“窮孫”,不植桑樹、楊樹,稱楊樹為“鬼拍手”,有“前不栽桑後不植楊”的說法,以為不吉利。庭院不種刺玫,不種高大的果樹。

    院中花圃多植叢竹、牡丹、芍藥、薔薇、荷苞花、菊花、蘭花、鳳仙花及藤類植物諸多花草,種樹也僅限於桃樹、杏樹、櫻桃樹等。外院和莊院四周則多無忌諱,習慣在宅院前植花果樹,後插榆柳。有詩語流傳於口“桃李羅堂前,榆柳蔭後簷”。近年來,種大麗花、月季、昌莆、蜀葵、金絲蓮、十樣錦、碧桃、迎春花、牽牛、雞冠花、睡蓮、君子蘭、仙人掌、令箭、吊金鐘、夾竹桃、繡球花、美人蕉、萬年青、金錢樹、冬青、吊蘭、紫羅蘭等花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