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2
回覆列表
  • 1 # 梟嫋586

    水稻秧苗期最常見的主要病害有立枯病、青枯病和苗稻瘟病,特別是遇到氣候反常、溫差大,“倒春寒”明顯的氣候情況和氣溫偏底的年份最容易發病。  一、水稻立枯病

      水稻立枯病為鞭毛菌亞門的腐黴菌。病菌在土壤中越冬,水稻播種後,病菌開始侵害秧苗,秧苗在缺水的條件下發病最為嚴重,該病多發生在水稻旱育秧田,是水稻旱育秧田常發性主要病害。水稻旱育秧二葉期以後,秧苗葉尖枯黃萎縮,根毛稀少,初期在苗床上成簇成片發生。在秧苗4葉期後發病癥狀為突發性青枯,成簇成片的秧苗葉片縱卷萎蔫,繼而枯死。低溫、陰雨、光照不足是誘發立枯病的重要條件,其中以低溫影響最大。在低溫條件下幼苗抗病能力降低,有利於病害發生。氣溫過低,對病原菌發育和侵染影響小,但對幼苗生長不利,根系發育不良,吸收營養能力下降,更有助於病害發生。如天氣持續低溫或陰雨後暴晴,土壤水分不足,幼苗生理失調,病害發生加重。因此,低溫陰雨過後要及時檢查秧苗的生長情況,如發現有秧苗葉尖不吐水或秧苗有異樣時,應立即用藥防治。可用25%甲霜靈可溼粉每平方米0.75克或58%甲霜靈錳鋅可溼粉每平方米1克,兌水2至2.5公斤用噴澆於育秧床上。也可在水稻播種前用25%甲霜靈可溼粉100克或58%甲霜靈錳鋅可溼粉150克,拌50公斤稻種預防。

      二、水稻青枯病

      水稻青枯病實際上有兩種,一種是水稻秧田期的生理性青枯病,發生比較常見,常與立枯病混合發生。其癥狀是水稻地上部份迅速失水而枯死,秧苗枯死時仍呈綠色;另一種就是本田後期發生的細菌性基腐病,表現為田間零星發生,甚至1叢中僅有1、2株發病,病株基部莖節發硬、變黑並伴有惡臭味。生理性青枯病多發於水稻3葉期前後。主要是由於低溫冷害、冷後暴晴或溫差過大,比如在水稻秧田揭摸前沒有及時通風煉苗,造成秧苗徒長,揭摸後,秧苗不能適應環境,而造成秧苗體內水分供給失調,繼而引起地上部份迅速失水而枯死。青枯病的防治主要是在苗齊後,要及時通風煉苗,只要不是大風天氣,陰天情況下也要堅持通風煉苗。水育秧田,在大風降溫到來前,通過調節水層來保護秧苗。立枯病、青枯病的發生主要是地下部份生長失調(如徒長或傷根),造成地下根系相對差,發育不良,在遇到特殊天氣後,地上葉片蒸發量大的情況下,根系供水不夠,造成地上部份失水乾枯而死的病害。藥劑防治可選用15%立枯淨,每畝秧田用100克藥劑,兌水50-60千克,在晴天下午三點以後噴施兩次,間隔7天一次,效果較好。或用65%敵克松可溼性粉劑1.5千克,或多菌靈2千克兌水60公斤噴霧或澆施。

      三、水稻苗稻瘟病

      水稻苗稻瘟是水稻秧田期一種常見病,主要是由種子帶菌和帶病稻草誘發的病害,苗稻瘟在秧苗三葉期以後開始發病,預防病害要在秧苗三葉期以後,可選用40%硫環唑,每畝150克,兌水50-60千克,適時預防兩次,間隔7天一次,能有效防止苗稻瘟的發生。也可用75%三環唑60-80克或富士1號100毫升兌水60公斤噴霧或澆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