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用戶1793642579239

    一、高校國際化人才培養政策目標。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高等教育經歷了全面恢復階段、綜合發展階段、全面深化改革階段,逐步走向國際化、現代化、大眾化、多樣化道路。現階段,中國已從政策調控、遠景規劃等層面作出了應對高等教育全球化的積極調整,將高等教育國際化放在非常重要的戰略地位。

    中國高校國際化人才培養政策支持包括留學政策、國際合作辦學、國際學術交流、教學和課程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等。在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大背景下,結合國家強有力的政策支持,中國知名大學將會繼續適應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時代要求,不斷調整發展戰略,進一步提高中國高等教育的綜合實力和國際化水平。 

    二、中國國際化人才培養的對策建議。 

    新時期高等教育的國際化發展在大力促進教育改革和高校建設的同時,也帶來了巨大挑戰。通過比較分析發達國家人才培養模式,中國仍需在法規政策、人才培養模式、評估體系和機構設置方面進行創新,以進一步提高中國國際化人才培養的實效性。 

    (一).堅持政府主導,完善政策法規建設。 

    中國改革開放伊始,[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成為了中國教育事業的指導方針,政府相繼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推動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

    然而,部分法律法規過於原則化,缺乏實際操作層面上的具體指導和相應的政策支持,導致實際工作難以開展。因此,借鑒國外高等教育國際化經驗,要先從制度著手,進一步細化相關規章制度,使其有據可行、有法可依、規範運作,為國際化人才培養提供強有力的制度保障 ;同時要製定重點突出的高等教育國際化目標,確保國際化工作的連續性、穩定性,不斷適應日新月異的高等教育國際市場。 

    (二). 建立評估體系,強化人才培養質量。 

    在高等教育多樣化的背景下,注重分層、分類評估已成為世界各國高教評估的重要趨勢,建立中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重要任務,更是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戰略選擇。

    中國政府已採取了包括成立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建立和實施週期性的評估制度等措施,收到了明顯成效,但也存在分類指導不夠、形式主義等問題。所以,亟須建立並改善適合國情的國際化人才培養成果評估工作,積極發揮高等教育評估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效應。 

    (三). 明確培養目標,創新人才培養途徑。 

    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一流大學的建設和推進。中國自從 1993 年實施[211 工程],1998 年提出[985工程]以來,其高校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正逐漸縮小與世界一流大學的差距。

    但是,中國知名學府還未能躋身世界一流大學的行列,與之仍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明確國際化人才培養目標,創新和改革人才培養制度和途徑成為重中之重。 

    1.以創新型為目標,確立培養核心。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要求 21 世紀的人才不僅要具備專業知識,而且還應具備國際意識和創新能力,以不斷適應瞬息萬變的國際環境。中國高校人才培養模式要堅持以培養創新型人才為核心,增強國際視野和創新意識,鼓勵學生敢於面對挑戰、打破常規,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培養視野更加開闊、認識更為深刻、實踐能力更強的創新型、國際化人才。 

    2.以綜合化為標準,優化課程設置。新形勢下科學發展日趨綜合性、整體性,極大地限制了單一知識結構人才的發展。為培養適應時代要求、具有探索精神的復合型人才,中國高校應堅持科學和人文相結合、專業知識與通識教育相滲透的思路,開設跨學科、跨文化綜合課程,加深學生對國際形勢和各國國情的認識。同時,應建立健全信息網絡系統,充分發揮新媒體的平台優勢,進一步加強國內外高校優質教育教學資源的共享,以期達到國際化的培養目標。 

    3.以能力為本位,改革教學方法。目前,發達國家正在逐步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從以知識為中心的教學方式逐步向培養學生能力上傾斜。而中國部分高校的教學方式仍停留在傳統的[填鴨式]教育。因此,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的積極性,鼓勵學生自主思考、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是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此外,為了進一步適應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環境,還要充分發揮第二、三課堂的補充作用,使學生獲得紮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和靈活的邏輯分析能力。 

    4.以學分制為中心,完善培養制度。當前,學分制是世界高等教育通行的教學管理體制,中國高校要與國際化接軌,必須充分認識到推進、完善學分制改革的重要性。中國不少高校已經在課程內容的國際化、師生的國際流動與科研的國際合作等方面作出了重大努力。但是由於當前的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項目的實施往往必須通過學分互認才能實現,這就要求中國高校必須盡快進行學分制改革,以學分制為中心,採用國際通用的教學運行制度。  

    (四).扶持[第三部門],服務人才培養需求。 

    [第三部門]這個概念直到 20 世紀 90 年代才被引入到中國。根據中國學者楊和焰的觀點,[第三部門]是政府組織和經濟組織之外的以公共利益或團體利益為目標取向、以組織成員志願參與為運作機制的正式的自治性組織的總和。

    與政府組織相比,[第三部門]非營利性和民間組織身份使其更易於瞭解世界市場對國際化人才的需求,減少高等教育國際合作與交流中的阻力和障礙。然而,在中國,[第三部門]起步較晚,又受客觀因素的影響,難免存在法制不健全、服務範圍小、發展不均衡、從業人員素質低等問題。因此,在堅持政府政策主導的前提下,應進一步扶持從事高等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的[第三部門]的發展,將更多職能下放到專業社會組織和中介機構,充分挖掘和整合各方資源,明確權責關係,加強官民並舉,合力促進中國國際教育的發展。 

    高等教育國際化在對中國教育事業產生深遠影響的同時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尤其是對中國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理論、政策和實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雖然中國的國際化人才培養成果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但目前越來越多的高校已經意識到人才培養國際化的重要性,正不斷加強和完善理論研究,並將其付諸實踐、大膽創新。我們應該從當前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出發,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建設的國情和校情,博古通今、兼容並包,借鑒國內外高等教育優秀理論和成果,積極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化人才培養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