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4
回覆列表
  • 1 # 還能幹嘛12

    生長初期:

    (1~10d)蝌蚪孵出三天內不覓食,依靠從卵黃中帶來的營養維持生命,過早餵食反而導致其死亡。

    三天後蝌蚪的活動量明顯增加,兩鰓蓋完全形成時開始覓食,按每萬尾蝌蚪投餵一個蛋黃的標準定時投餵,並適當加入一些水中天然浮游生物,如水蚤、藻類。剛孵出的蝌蚪,身體弱小,對外界環境敏感,特別是水溫、水質、光照。小蝌蚪經過10天的生長發育,體長可長到1~1.5cm。

    生長前期:(10~20d)小蝌蚪10天以後,其食量增大,生長發育加快,蝌蚪開始尋找新的食物,但其消化功能仍然不強,通過精心飼養,蝌蚪到20日齡時,體長可達2cm,體色變為淡棕色,背部有乳白色的花紋,身體與尾部交界處有明顯的黑色V字型花紋。

    生長中期:(20~50d)此時蝌蚪的消化功能不斷增強,為促進蝌蚪消化道的儘快發育,適應兩棲類某一特定蝌蚪期“食草性”的生物特性。

    生長後期:

    (50~78天)這一時期是蝌蚪轉化為幼蛙的關鍵時期,蝌蚪在此期要長出後肢和前肢,並且由水生轉化為水陸兩棲。50日齡左右,體長達4cm以上,長出後肢,後肢長出後約2周(65日齡)開始長前肢,前肢長出後,尾部開始被吸收,此時石蛙蝌蚪就停止覓食進入變態期。

    擴展資料:

    蝌蚪(英文:tadpole ) 古時寫作"科斗",是蛙、蟾蜍的幼體,又稱蛤蟆蛋蛋。剛孵化出來的蝌蚪,身體呈紡錘形,無四肢、口和內鰓,生有側扁的長尾,頭部兩側生有分枝的外鰓,吸附在水草上,靠體內殘存的卵黃供給營養。以群居為主。當蝌蚪成熟了,它們開始脫變,漸漸長出四肢,然後(對於蛙和蟾蜍)則透過細胞凋亡(控制細胞死亡)逐漸退化了它們的尾巴。

    在自然條件 ,雌蛙每的產卵總量可達5000枚左右,孵化率約為50%,而蝌蚪的存活率僅有20%~30%。在人工飼養條件下,蝌蚪一般在母蛙產卵後經人工孵化8~15d孵出。

    剛孵化的蝌蚪體呈棕黃色,體長6~8mm,頭部有馬蹄形吸盤,用於附著,口位於吸盤下方,體質較弱,活動量小,通過卵黃囊供給營養,不進行開口攝食,3d後,可以投餵外源性營養物質,以滿足其營養需求及生長需要。蝌蚪培養的最適溫度為23~25 ℃,適宜pH在6~8之間,蝌蚪生長緩慢,自蝌蚪變態成幼蛙約需要60~80d,一般分為初期、前期、中期和後期,各個時期蝌蚪對營養需要有所差異 。

  • 2 # 文麗4N8a

    青蛙是兩棲動物,它的孩子叫蝌蚪。蝌蚪長得黑乎乎的,拖著一條小尾巴,象一個小逗號。時間一天天過去了,蝌蚪慢慢長出四條腿,丟掉小尾巴變成了一隻大青蛙。

    我發現河裡的蝌蚪長大了,有的長了兩條腿,問媽媽才知道蝌蚪要變成青蛙的,因此經常跟大人們到河裡去,看它長了四條腿,看它沒了小尾巴,看它變成了呱呱叫的小青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