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灞橋熱電廠小區是五十年代建的。
灞橋熱電廠始建於1951年,是國家“一五時期”原蘇聯援建的156項重點項目之一。第一代灞橋熱電人為了國家的振興和發展,發揚艱苦奮鬥、頑強拼搏的精神,在物質極其匱乏的條件下,風餐露宿,人拉肩扛, 2臺6000千瓦蘇制凝汽式機組於1953年11月竣工投產,建成了西北地區第一座現代化火力發電廠,其1號機組為全國第一台中溫中壓火電機組,為當時西安工業經濟的起步創造了基礎條件,該廠因此被譽為陝西電力的基石。
1957年,該廠二期工程1臺1.2萬千瓦供熱機組投產發電,配套建設了供熱管道,建成了西北地區第一片熱力網。緊接著,1958—1960年,三期工程2臺1.2萬千瓦供熱機組建成投產,該廠成為陝西電網最大的調峰廠。
經過二、三期擴建,該廠供熱管道連片成網,開始向東郊大型密集軍工企業供應生產用汽,提供採暖供熱,有力支持了國防軍工企業的建設和發展。同時,依託該廠的工業熱源,西安東郊以棉紡織品生產、加工為主的紡織行業形成規模,行業職工過萬人,托起了紡織城的響亮稱號,迅速使紡織城成為全國知名的紡織基地之一。 1987年,為支持老區經濟建設,該廠7號發電機組被拆除安裝至延安發電廠服役。
1988年,為了提高企業冬季供熱能力,該廠四期工程1臺2.5萬千瓦背壓式抽汽機組投產發電,該廠從中溫中壓火力發電企業成為高溫高壓火力發電企業。
上世紀90年代以前,灞橋熱電廠1-4期工程建設的機組,最大單機容量僅2.5萬千瓦,企業機爐多、容量小,裝備老、能耗高,汙染重,產能低下。長期以來,作為西安市東郊冬季的主要供熱基地,企業的供熱能力滯後於供熱市場需求和地區經濟發展的需要,同時,由於當時國家環保政策沒有強制性標準要求,電力生產環保技術落後,在企業生產的同時,汙染難以避免。
答:灞橋熱電廠小區是五十年代建的。
灞橋熱電廠始建於1951年,是國家“一五時期”原蘇聯援建的156項重點項目之一。第一代灞橋熱電人為了國家的振興和發展,發揚艱苦奮鬥、頑強拼搏的精神,在物質極其匱乏的條件下,風餐露宿,人拉肩扛, 2臺6000千瓦蘇制凝汽式機組於1953年11月竣工投產,建成了西北地區第一座現代化火力發電廠,其1號機組為全國第一台中溫中壓火電機組,為當時西安工業經濟的起步創造了基礎條件,該廠因此被譽為陝西電力的基石。
1957年,該廠二期工程1臺1.2萬千瓦供熱機組投產發電,配套建設了供熱管道,建成了西北地區第一片熱力網。緊接著,1958—1960年,三期工程2臺1.2萬千瓦供熱機組建成投產,該廠成為陝西電網最大的調峰廠。
經過二、三期擴建,該廠供熱管道連片成網,開始向東郊大型密集軍工企業供應生產用汽,提供採暖供熱,有力支持了國防軍工企業的建設和發展。同時,依託該廠的工業熱源,西安東郊以棉紡織品生產、加工為主的紡織行業形成規模,行業職工過萬人,托起了紡織城的響亮稱號,迅速使紡織城成為全國知名的紡織基地之一。 1987年,為支持老區經濟建設,該廠7號發電機組被拆除安裝至延安發電廠服役。
1988年,為了提高企業冬季供熱能力,該廠四期工程1臺2.5萬千瓦背壓式抽汽機組投產發電,該廠從中溫中壓火力發電企業成為高溫高壓火力發電企業。
上世紀90年代以前,灞橋熱電廠1-4期工程建設的機組,最大單機容量僅2.5萬千瓦,企業機爐多、容量小,裝備老、能耗高,汙染重,產能低下。長期以來,作為西安市東郊冬季的主要供熱基地,企業的供熱能力滯後於供熱市場需求和地區經濟發展的需要,同時,由於當時國家環保政策沒有強制性標準要求,電力生產環保技術落後,在企業生產的同時,汙染難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