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永不改變0194

    陳友諒在鄱陽湖決戰是由於明朝朱厚照為了鎮壓南明的剩餘勢力,派來了大批軍隊,其中包括湖廣總督龐應早率領的軍隊,向南明軍隊進攻。當時,南明水師都督楊國忠領導了一支船隊在鄱陽湖上與明軍展開了激戰。最終陳友諒出現在戰場上指揮南明軍隊,最終成功地擊退了明朝軍隊,取得了戰鬥的勝利。

    值得一提的是,陳友諒是南明末年的一個著名將領,他曾經參加過南明永曆帝的抗清鬥爭,率領部隊在閩粵地區開展游擊戰爭。陳友諒勇猛善戰,戰績斐然,在民間也被廣泛傳頌,被譽為“抗清名將”。在鄱陽湖決戰中,陳友諒的英勇表現更是讓人震撼,在南明民族英雄的歷史中留下了不朽的功勛。

  • 2 # 勇敢的春風6aJ

    首先,陳友諒之所以選擇在鄱陽湖和朱元璋展開決戰,而不是在陸地上一較高下,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一方面,根據史料記載,陳友諒,沔陽漁家之子。祖父陳千一原本姓謝,因入贅陳家,才跟隨其姓,父陳普才有五子,陳友諒排行第三。對於陳友諒來說,出自一個打漁的家庭。那麼,非常明顯的是,正是因為這一出身,促使陳友諒更加熟悉水麵的情況,包括對於船隻的駕馭等。與此相對應的是,朱元璋的出身,則沒有這樣的經歷。因此,在決定歷史走向的一場大戰前,陳友諒選擇了自己比較熟悉的水戰,這無疑是比較容易讓人理解的事情了。

    另一方面,陳友諒之所以選擇水上決戰,和之前自己陸地上遭遇重創存在直接的關系。在鄱陽湖水戰之前,陳友諒和朱元璋兩大勢力爆發了洪都之戰,洪都,就是今天的江西省南昌市一帶。彼時,陳友諒調集了60萬大軍進攻洪都城(今江西南昌),而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憑藉著2萬大軍,硬是堅守了足足85天。也即在這場陸地上的攻城戰中,陳友諒的兵力是朱文正的30倍左右,居然還是攻不下洪都城(今江西南昌)。對此,在筆者看來,這場戰役的失利無疑對陳友諒大軍的士氣造成了明顯的影響。

    在洪都之戰中,守城方由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指揮,其他主要參戰將領還有鄧愈、趙德勝等。對於洪都之戰的勝利,不僅對陳友諒大軍造成劇烈的損耗,也促使陳友諒在之後放棄了陸地上決戰的計劃,改由水戰和朱元璋拼勝負。在洪都之戰後,朱元璋調集大軍來增援朱文正,不過,朱元璋一方的兵力,仍然只有20萬左右,而陳友諒大軍的兵力則增加到65萬左右,也即陳友諒的兵力是朱元璋的三倍還要多。在此背景下,陳友諒修建了眾多的大船,也即打造了一支裝備精良的水師。

    最後,與此相對應的是,朱元璋的水師力量則比較薄弱,其船隻不僅排水量遠遠不如陳友諒大軍,而且在大炮等武器上,也不是同一個量級的。除此之外,陳友諒的水師處在上游,乘船順流而下,很方便,包括運送糧草。而這,也是陳友諒沒有選擇陸地上決戰的原因之一。總的來說,鄱陽湖之戰中,陳友諒大軍與朱元璋大軍的決戰,陳友諒在兵力上占據絕對優勢,而且選擇了自己擅長的水戰,發揮了自己水戰力量強大的優點,但是最終因為陳友諒大軍的指揮失誤,加上朱元璋採用火攻等手段,以此取得了以少勝多的結果。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這場戰役的勝利,為朱元璋以後的北伐和攻滅元朝,乃至於明朝的建立,都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也即鄱陽湖之戰直接影響到元朝末期和明朝初期的歷史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