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6
回覆列表
  • 1 # 用戶8432812689808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釋文]——子夏問孔子:“什麼是孝道?”孔子說:“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順,最難的就是對父母和顏悅色。如果只是在遇到了事情的時候,子女才替父母去做;有了好的酒食的時候,才想到給父母吃,難道這樣就可以算得上是孝順了嗎?”

    [賞析]一一此篇是《為政篇》關於孔子“論孝”的第四篇。本章之中,孔子所提倡的孝,就是不僅要從形式上按周禮的原則侍奉父母,而且要從內心深處真正地孝敬父母。

    [注釋]

    ①子夏,原名卜商,春秋時晉華人,孔子的學生、“孔門十哲”之一、“七十二賢”之一。子夏小的時候,家裡很貧困,但他卻依舊堅定學習的信心,刻苦用功,最終官拜魯國太宰。

    ②色難:“色”,指臉色、神色;“難”,是不容易的意思。兩字聯繫在一起,即指的控制臉色不容易。孔子說這句話的時候,是針對子女應該對父母盡到的孝道而解釋的,所以在理解“色難”的時候,就不能單獨從表面意思去理解,而是應該進行一定程度的拓展和延伸。在此處就可以理解為:“子女要做到孝順父母,就必須隨時保持心情上的愉悅、神態上的恭敬,而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③有事,弟子服其勞:“有事”,是指遇到事情;“服”,即負擔、操執之義;“勞”,指操勞,也可以理解為麻煩的意思。

    ④有酒食,先生饌:“酒食”,即吃的、喝的東西,此處代指好的、精緻的食物;“先生”,指年長之人,也就是父母;“饌”,即吃和喝。

    以上兩句話聯繫在一起,可以看出孔子是對其當時所處社會中許多自覺孝順父母的人的行為的列舉。顯然,能被孔子這樣鄭重其事地講出來,這樣的事情在當時也是屬於主流的觀念,是被大眾普遍接受和認同的做法。

    ⑤曾是以為孝乎:“曾”,在此處是一個語氣助詞,並沒有實際上的含義;“是以為孝”,即“以為是孝”的倒裝。孔子這一句話,是對前面所列舉的兩樣事情的反問,為的是引起子夏的思考。孔子這樣教授弟子的方法,就是現今很流行的“啟發式”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