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5
回覆列表
  • 1 # 影綠居

    簸,形聲字,最初見於漢代許慎《說文解字》“簸,從箕,皮聲,揚米去糠也。”簸萁是用柳條、竹蓖或鐵絲編成的器具,讀bò,萁讀為輕聲。本義是用簸萁揚去穀物中的糠秕、塵土等。《詩經•大雅•生民》“或舂或揄,或簸或蹂。”。

    由於簸米時的動作特點,引申為上下顛動、搖蕩的意思,讀bǒ。如北宋李新《凌雲》詩“半犁好雨田香潤,一簸殘花春寂寥。” 唐代李朝威《柳毅傳》“宮殿擺簸”。

    中國漢字演變一般經歷了圖畫、表形、形聲三個階段,出現了篆隸草行楷五種字體,篆書有甲骨文、大篆、石鼓文、小篆等,漢隸、唐楷同屬於真書,漢代出現草書和行書。簸是形聲字,最初以“箕”為形,皮為聲,據查,簸字的演變歷程,見下圖。

  • 2 # 晴空鶴056

    簸這個字的字形演變過程如下圖:

    簸 [bò]漢語漢字,簸,用柳條或竹篾編成的器具,也有用鐵皮製成的。

    簸,形聲字。《說文》:“簸,揚米去糠也。從箕,皮聲。”本義是用簸箕揚去穀米中的糠秕、塵土等雜物,讀bǒ。《詩·大雅·生民》:“或舂或揄,或簸或蹂。”由簸米時的動作特點引申出一般的上下顛動、搖蕩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