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3
回覆列表
  • 1 # 子子啊cc

    1、晏城街道:因鎮政府所在地晏城而得名。夏商為兗州之域,西周屬齊國之地;春秋時期,齊桓公封地名“晏”,為齊國正卿晏嬰采邑,並因此而得名。1958年9月,成立晏城人民公社。1984年5月,改晏城公社為晏城鎮。2011年5月,撤銷晏城鎮,成立晏城街道、晏北街道。鐵路以南為晏城街道。

    2、晏北街道:晏北街道因位於晏城的北部而得名。2011年5月,撤銷晏城鎮,成立晏城街道、晏北街道。鐵路以北為晏北街道。

    3、表白寺鎮:因鎮政府駐地位於表白寺村而得名。清康熙十二年《齊河縣志·寺觀志》載:“寶林寺又名表白寺,在城東北五十里,唐時建。”據傳,唐朝初年,佛教盛行,名將尉遲寶林平亂歸來路經此地,發現此處為風水寶地,且民風淳樸,遂在此修建寺院一座。後人將此寺取名為寶林寺。寶林寺坐北向南,內設大雄寶殿、天王殿、羅漢堂等,整個建築設計嚴謹,飛簷挑角,氣宇軒昂;紅牆綠瓦,相映生輝;彫梁畫棟,金碧輝煌。寺廟建成後轟動一時,方圓數百里的百姓都來此朝拜,善男信女將寶林寺作為祈福許愿、反省錯誤、表白心跡的聖地,“表白寺”由此得名。1984年公社改鎮,鎮政府移駐表白寺村,鎮政府駐地因位於表白寺村而得名。

    4、焦廟鎮:據傳,明朝初期,此地有一位焦姓商人,其家財萬貫,富甲一方,捐款為當地修廟一座。因廟是焦姓商人捐款修建,鄉民習慣稱此廟為“焦廟”,焦廟由此而來。明初,此地分前、中、後三村,前村為閆堂,中村為張莊,後村為焦廟。隨著時間的推移,三個村合併為一個村,統稱為焦廟。1958年9月,成立焦廟公社。1984年4月,改公社分別為焦廟鎮和賈市鄉。2000年6月,賈市鄉併入焦廟鎮,一直延續至今。

    5、趙官鎮:因鎮政府駐地位於趙官村而得名。據縣志記載,明永樂年間,官府為表彰負責錦川鎮移民安置有功的趙姓官員,將此地獎勵給趙姓官員,遂稱此地為趙官村。1958年9月,成立趙官公社。1984年4月,撤公社,設立趙官鎮。

    6、祝阿鎮:祝阿乃古縣名,由春秋時期齊國祝柯演變而來。據齊河縣志記載,秦置祝柯縣。漢高帝改祝柯縣為祝阿縣。唐朝設耿濟鎮。宋稱濟河鎮,繼稱齊河鎮。金置齊河縣,為齊河縣城。建國後為齊河縣一區。1958年改稱城關公社。1973年因黃河北展工程,縣城遷往晏城。1984年改稱小周鄉。1995年撤鄉建鎮,改稱祝阿鎮。

    7、仁裡集鎮:因鎮政府駐地位於仁裡集村而得名。“仁裡”一詞出自《論語.里仁》“里仁為美”。裡者,民之所居,居於仁者之裡,是為美。後稱風俗淳美的鄉里為仁裡。仁裡物阜民豐,人民熱情好客。清末年間,此地民間貿易活躍,商賈雲集,故為仁裡集。1958年9月設立仁裡集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改公社為仁裡集鄉和大張鄉。2000年6月,大張鄉、仁裡集鄉合併為仁裡集鎮。

    8、潘店鎮:因鎮政府駐地位於潘店村而得名。據1992年版《齊河縣情》記載,明初有潘氏在此經商開店,其門店大,經營種類齊全,被當地鄉民所熟知,鄉民們習慣稱此店為潘家店,後來一些鄉民遷居於此,逐漸形成了村,俗稱潘家店村。民國後逐漸簡稱潘店村。1958年上半年撤區劃鄉,設立潘店鄉;下半年成立潘店人民公社。此後,本境域內,潘店、務頭公社幾經分合。1984年,公社改鄉。2000年,撤銷潘店鄉、務頭鄉,合并設立潘店鎮。

    9、胡官屯鎮:因鎮政府駐地位於胡官屯村而得名。據傳,三國時期魏王實行屯兵制,有位胡姓將領率重兵在此屯居,當地百姓逐漸俗稱此地為胡官屯。1958年起先後設胡官屯鄉、胡官屯人民公社,1965年在胡官屯公社北部新設富足店公社。1984年,公社改鄉。2000年6月撤銷胡官屯鄉、富足店鄉,合并設立胡官屯鎮。

    10、宣章屯鎮:因鎮政府駐地位於宣章屯村而得名。據縣志記載,明朝燕王掃北時,宣戰兩家來此立村,因此處屯過兵馬,得名“宣戰屯”。後來張氏人口逐漸興旺,戰氏人口稀少,民國十二年曾更名為“宣張屯”,由於世代沿化,“張”字逐漸改為“章”字,即“宣章屯”。1958年,成立宣章屯公社。1984年,撤公社設宣章屯鄉。2000年,撤鄉改為宣章屯鎮。

    11、馬集鎮:因鎮政府駐地位於馬集村而得名。明朝永樂年間,馬集村始祖馬闡由山西省洪洞縣遷此定居,後來人丁興旺,並在此設立集市,俗稱馬集。1965年5月,成立馬集公社。1984年4月,改稱馬集鄉;2011年,撤鄉設鎮,改稱馬集鎮。

    12、華店鎮:因鎮政府駐地位於華店村而得名。據傳,明朝中期,此地交通便利,是禹城與晏城來往之間的必經之地。有華氏二兄弟在此地開店為業,後因華氏二兄弟所開店規模不斷擴大,店面遍布整條街,百姓因此將此地稱為華店,華店之名由此而來。1958年9月成立華店人民公社。1984年設立華店鄉。2014年撤鄉改鎮,成立華店鎮。

    13、劉橋鎮:因鎮政府駐地位於劉橋村而得名。據傳,明朝洪武年間,因戰亂,有一劉姓人家自山西洪洞縣遷至趙牛河附近定居,取名劉家莊。因趙牛河阻斷了東西兩地的交通,劉氏兄弟花費巨大人力物力,歷時數年,在趙牛河上架起一座石頭拱橋。因橋是劉氏所建,當地鄉民習慣稱此橋為劉橋。後來一場暴雨劉家莊被毀,村民搬遷到了劉橋附近定居,隨著時間的流逝,鄉民逐漸稱此村為劉橋村。1958年9月,成立劉橋人民公社。1984年5月,撤公社設鄉。2014年,劉橋鄉改稱劉橋鎮。

    14、安頭鄉:因鎮政府駐地位於安頭村而得名。據舊齊河縣志記載,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此地為縣50地方之一。據傳,村名“安頭”取自改惡從善、“安頭”還願之意,寓意“頭”只能安,不能再殺了,故取名安頭。1958年成人民公社,安頭作為大隊隸屬於孫耿人民公社。1965年設立安頭公社,1984年,撤公社設安頭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