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3
回覆列表
  • 1 # 用戶2440533057737070

    詩中,榕樹成了那孩子的朋友。

    詩人用第二人稱,生動的描寫那孩子對一棵高大的榕樹的沉思和幻想。“站在池邊的蓬頭的榕樹”,“池邊”是寫榕樹生長的位置,為下文進一步對話伏筆。“蓬頭”是狀榕樹的形態。榕樹,常綠喬木,樹幹分枝多,有氣根,樹冠大。它生長在熱帶地方,在印度是一種常見喬木。在文學作品中,榕樹往往是故鄉的象徵。所以,詩人把榕樹想像成孩子的朋友,便於抒發思鄉懷母的感情。“就像那在你的枝上的鳥兒似的孩子”,詩人在這裡把那孩子比作小鳥,以引起“榕樹”的回憶。“地下的糾纏的樹根”是看不見的,但在兒童的眼光裡,它是看得見的。“樹根”在這裡語帶雙關,含有“尋根不忘本”的意思。接著描寫了三個日常生活畫面:婦人汲水,日光跳舞,鴨子遊淶游去。這些生活畫面都能勾起“榕樹”對孩子的回憶。最後,詩人把孩子想象成“風”“影子”“鴨”與榕樹須臾不離。榕樹是故鄉的化身,是媽媽的化身。那孩子面對榕樹的沉思與幻想,是思念故鄉、思念媽媽的表現。詩中對榕樹的描寫,則使我們聯想到媽媽的性格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