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春春

    弗裡茨•哈伯,1868年出生在德國的一個猶太人家庭。哈伯的父親是染料商人,這讓哈伯從小與化學結緣,自幼就有異乎常人的化學天賦。他曾先後到柏林、海德堡、蘇黎世求學,師從著名化學家霍夫曼(1881年因為提出分子軌道對稱守恆原理與福井謙分享諾貝爾化學獎)和本生(發現了焰色反應、發明了光譜分析儀、發現了銣和銫)。19歲的時候,他就破格被德國皇家工業大學授予博士學位。

    有如此天資的哈伯,在不斷努力之下,創造出令人驚嘆的成就。他先後發現了熱力學第三定律、金屬的電化腐蝕,發明了燃料電池。而他更有一項成就改變了人類發展的步伐。1909年,哈伯和伙伴羅塞格爾設計製造了一種轉化器,在200個大氣壓、600℃、鋨為催化劑(後來使用鈾)的條件下,以空氣中的氮氣為氮源,第一次在實驗室中將合成氨的產率提高到8%!(其實合成氨的工業化更多的是卡爾·波施的功勞,他因此獲得1931年諾貝爾化學獎)合成氨的工業化解決了農業缺少氮肥的問題,更是解決了隨著人口爆炸帶來的糧食危機。

    然而,1914年一戰爆發,盲目的愛國熱情將哈伯深深地捲入故爭的漩渦,他所領導的實驗室成了為戰爭服務的重要軍事機構。德國有了合成氨工業,就可以將氨氧化為硝酸鹽製造大量的炸藥。哈伯甚至建議德軍把裝盛氯氣的鋼瓶放在陣地前沿施放,借助風力把氯氣吹向敵陣。1915年4月22日在德軍發動的伊普雷戰役中,德軍在5分鐘內施放了180噸氯氣,使英法軍隊約有15000人中毒。這是軍事史上第一次大規模使用殺傷性毒劑的現代化學戰。哈伯甚至認為,毒氣進攻乃是一種結束戰爭、縮短戰爭時間的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