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統一”的意思是勸誡人們要保持言行一致。“知行合一”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來的,即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實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知是指內心的覺知,對事物的認識,行是指人的實際行為。它是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於認知實踐方面的。
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人的外在行為是受內在意識支配,由衷向善(“知”)的人,才有外在自發的善行,所以說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致良知,是陽明文化的核心。
歷史由來:
明武宗正德四年(1509),心學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貴陽文明書院講學,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說。所謂“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認識和實踐的關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識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踐履和實際行動。因此,知行關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踐履的關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實際行動的關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兩層意思。
“知行統一”的意思是勸誡人們要保持言行一致。“知行合一”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來的,即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實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知是指內心的覺知,對事物的認識,行是指人的實際行為。它是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於認知實踐方面的。
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人的外在行為是受內在意識支配,由衷向善(“知”)的人,才有外在自發的善行,所以說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致良知,是陽明文化的核心。
歷史由來:
明武宗正德四年(1509),心學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貴陽文明書院講學,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說。所謂“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認識和實踐的關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識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踐履和實際行動。因此,知行關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踐履的關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實際行動的關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兩層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