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並不是不允許寡婦串門,像王婆這樣的寡婦比比皆是,那些貞烈的寡婦不出門是為了守婦道遠是非。
婦女守寡是痛苦而漫長的,為了抵禦難奈的寂寞和感情的飢渴,她們採取了種種的辦法,甚至為自己設置了一些非人道的藩籬,試圖讓自己達到心如枯井、欲望全無的境界。從現代人的角度來看,真是讓人無法想象。
有的寡婦守寡後,不願走出家門一步,盡量減少與外界的交流,特別是與異性的接觸。
《明史·烈女傳》記載了這樣一個悲慘的事件:一位名叫李胡氏的女子二十五歲守寡,發誓終身不出家門。一天鄰家起火,大火燒到她家,家人趕緊過來救她,她卻把七歲男孩從門口交給嫂子,然後“抱三歲女端坐火中死”,寧死也不出家門。這樣的所謂範例舉不勝數,《廣州府志》也曾記載過現在看來無疑讓人匪夷所思一件事:明嘉靖年間,廣東南海縣朱黃氏,很年輕時就守寡,她“動遵禮法”,從不踏出家中大廳半步,被當時人稱為“女君子”。
古代並不是不允許寡婦串門,像王婆這樣的寡婦比比皆是,那些貞烈的寡婦不出門是為了守婦道遠是非。
婦女守寡是痛苦而漫長的,為了抵禦難奈的寂寞和感情的飢渴,她們採取了種種的辦法,甚至為自己設置了一些非人道的藩籬,試圖讓自己達到心如枯井、欲望全無的境界。從現代人的角度來看,真是讓人無法想象。
有的寡婦守寡後,不願走出家門一步,盡量減少與外界的交流,特別是與異性的接觸。
《明史·烈女傳》記載了這樣一個悲慘的事件:一位名叫李胡氏的女子二十五歲守寡,發誓終身不出家門。一天鄰家起火,大火燒到她家,家人趕緊過來救她,她卻把七歲男孩從門口交給嫂子,然後“抱三歲女端坐火中死”,寧死也不出家門。這樣的所謂範例舉不勝數,《廣州府志》也曾記載過現在看來無疑讓人匪夷所思一件事:明嘉靖年間,廣東南海縣朱黃氏,很年輕時就守寡,她“動遵禮法”,從不踏出家中大廳半步,被當時人稱為“女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