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7
回覆列表
  • 1 # 無名666

    光緒年間,生活在黃河岸邊的百姓多以打魚為生,以蓮藕為食。在烏林鎮周家壩,有一位周阿公,其獨特工藝的藕湯,聲名遠揚。阿公在外出打魚前,便將洗淨的藕塊放入陶瓷甕中,摻入適量山間古井水沒入藕塊,置於土灶上,以木炭之星火,徐徐烹之三四時鍾,待午間打魚歸來,持之熱湯便可食。雖物質困乏,無任何調料,然而天然蓮藕的清香,並帶著些許山間古井的甘甜,依然不失為美味。阿公略辯識些草藥,在外出途中偶採當歸、蟲草花、熟地等數種藥材,燉於蓮藕湯中,其味愈佳,並極大緩解了打魚跋涉的疲憊。

    後其孫女及笄之年,鄰人媒妁李家,攜李家郎上門拜訪,周阿公看其兒郎談吐有禮,甚是滿意,便燉蓮藕排骨湯以待之。李家郎歸而傳言道,未曾品過如此香甜的藕湯,其家人便會意到周家也鐘意此事,即成就了一段姻緣。後鄉里紛傳周阿公鐘意孫婿,以蓮藕排骨湯接待,也便紛紛效仿而漸漸成了風俗。後來隨著生活條件改善後,排骨藕湯也漸漸出現在各種宴席接待中。以致流傳至今,有了“無湯不成席”的說法,而鮮藕燉排骨也成為現當地人重要宴席的特色主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