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旅遊>

遠方的田野與詩歌

世界這麼大,到處去看看。

於是,祖國的東西南北中,我走;歐洲的東亞的西亞的東北東南亞的中亞的甚至非洲美洲大洋洲,我去……

看什麼?

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

所有的自然景觀,其特點歸納起來不過兩大類:壯觀和優美,陌生或奇異。它們都以形體、色彩、光影、聲響等因素構成,不管人類是有意還是無意地面對它,景觀都給予咱們的身心以潛移默化的影響和一定的享受。

而人文景觀更是千奇百怪千變萬化千方百計地讓人類歎為觀止。

因此,今人、古人,國人、洋人無不鍾情於旅遊,它是人類情意傾注之地。

放鬆身心,開闊眼界,洗滌心境,見識大千世界大好河山;感悟人生,瞭解習俗,見識奇人異事——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

中國古代哲學家荀子說:“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中國人常用“不知天高地厚”來貶說別人不知好歹,沒有見識。《莊子·秋水》篇開頭頗有寓意:秋水暴漲,河伯見百川灌河,浩瀚奔湧的氣勢頗是欣慰,以為天下之美盡為己有。當他順流而東到了大海,抬頭一看,無邊無涯,於是望洋興嘆,向海神承認自己淺陋,貽笑大方。古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恥為“白首死章句”之儒生,爭當“博採眾長、遊歷多思”的達人。

我們來看看歷代詩人的旅遊詩——

唐朝李白“天門中斷楚天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飛流奔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波瀾壯闊,大氣磅礴。

北宋蘇東坡,“欲把西湖比西子,濃裝淡抹總相宜。”“雲山已作歌眉淺,山下碧流清似眼。”“天欲雪,雲滿湖,樓臺明天山有天。”“一朵妖紅翠欲流,春光回照雪霜羞。”膾炙人口,精華絕倫。他遊石鐘山,欲究石鐘山命名之由,便月夜泛舟絕壁下,聞流水與石竅激盪共鳴之聲,開釋了疑問。他的政敵、也是兄弟夥王安石遊褒禪山,未及洞底,就退出來,以致“不得極乎遊山水之樂”。於是他悟出:“天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險遠,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南宋尤袤,睹物傷心,憂慮國事,憤懣朝廷不思恢復、陶醉於歌舞昇平:“梁溪西畔小橋東,落葉紛紛水映紅。五夜客愁花片裡,一年春事角聲中。歌殘《玉樹》人何在?舞破《山香》曲未終。卻憶孤山醉歸路,馬蹄香雪襯東風。”

元朝王實甫“雪浪拍長空,天際秋雲卷。”境界開闊,氣象雄渾,至今仍廣為傳誦,歷久不衰。

明代吳秉華,“無邊歌起暮雲天,知是樵家韻巧聯。高唱遙應溪澗水,低聲近繞翠微煙。每聆慄裡停雲句,不述南山種豆篇。最是好音聽不厭,歸來餘韻復悠然。”“山隨天氣淨,雲帶日光浮。”情景相生,好不從容。

清丁介,“萬里關河竟渺茫,沙場一去鬢如霜。賀蘭山外笳聲動,鴨綠江頭草色黃。南國佳人多塞北,中原名士半遼陽。君王倘恤邊庭苦,早賜金雞下白狼。”傷感、落寞,讓人潸然淚下。

當代偉人毛澤東面對茫茫雪原,嘆道:“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昔日的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無不“稍遜風騷”……

遊歷,且遊且歷,體味尋幽訪勝,感知人類文明,沉浸審美享受,錘鍊個人意志,提升平身智慧,悠哉,樂哉!

16
  • 為何故宮的房頂從來都看不到鳥糞?600多年了還如此明亮?
  • 澳大利亞著名景點拜倫灣海灘,暴風雨後,還會再回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