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旅遊>

- 雪域邊陲的守護 -這樣一個“死腦筋”卻愛極了他的國家

每年11月底到次年6月,位於喜馬拉雅山脈日拉雪山山腳的玉麥鄉,將會在半年多的時間裡,面對著每年“從未遲到”的大雪封山。

每當大雪封路前,去到縣城裡囤上一年的青稞和土豆,是習慣了“孤島生活”的鄉民們,天大的事。

從玉麥鄉到隆子縣城,直線距離不過40公里,鄉民們最初卻只能跟隨著馬隊,穿越沼澤遍佈的原始森林,翻越過三座海拔4500米以上的山口,繞道近200公里,才能走向外面的世界。

站在高聳入雲的日拉雪山上遙望進入玉麥的路,攝於2018年5月。BY 趙耀

高寒、路遠、雪崩甚至野獸出沒,這一趟艱險之路走下來,腳程快的時候也需要7、8天。

雖然物資運送極為艱難,但也不能一點都沒有外界的訊息。1978年,時年13歲、居住在離玉麥33公里外扎日鄉曲鬆村的白瑪江才,成了玉麥鄉與外界的唯一信使。

在每次往返約70公里的牽馬送信的路上,白瑪江才一走就是近40年。

白瑪江才 BY 趙春江

為了工作方便,白瑪江才搬到了玉麥鄉。一年6個月到7個月的雪季裡,沒有任何車輛能夠通行進玉麥鄉的險路。就連離玉麥鄉最近的唯一一條公路,也在曲松村“戛然而止”。

“路上就著雪吃糌粑,休息的時候就和馬兒說說話。”白瑪江才說。

這一條通往玉麥的路上,除了寂寞,還是寂寞。

但在白瑪江才心裡,這一條路必須要走;就如同首任鄉長桑傑曲巴,堅定地要留在玉麥鄉一樣……

//////////

玉麥:直面領土之痛

這裡是中印邊境線上,藏南地區的玉麥鄉。

或許這一句話,就足以去解釋為什麼玉麥鄉需要守住。

玉麥鄉位置示意圖 BY 網路

時至今日,對於任何外來者而言,這裡不僅是中國人口最少的行政鄉,也是中國邊境最敏感、最難抵達的地方之一。

19世紀50年代,由於英屬印度的擴張政策和舊中國的“有邊無防”,造成了中印邊界的領土爭議。

中印邊界東段示意圖 BY 網路

1936年,一條由英屬印度偽造的、意欲佔領中國領土9萬平方公里的麥克馬洪線,被他們自導自演地出現在出版的偽書裡。

當1947年印度獨立後,印度卻刻意忽略掉曾經的中印邊境傳統習慣線,不僅要中國政府承認“麥克馬洪線”,而且還要侵佔中國政府管轄下的中國領土。

中印邊境對峙 BY 網路

在爭議領土內設立軍隊據點,頻繁挑起邊界衝突,多次交流溝通未果,面對印度的惡劣行徑。1962年,剛剛度過“三年自然災害”期的中國,毅然決然地確定了對印軍實施自衛反擊作戰的決策。

在國內經濟剛剛復興,世界屋脊高原缺氧的惡劣條件下,中國仍然取得了勝利。不僅戰勝了印度王牌旅,還完全清理了印軍在中國領土設立的據點。

然而,為了表示中方以和平談判解決邊界問題,而反對以武力改變邊界現狀的一貫立場,中方選擇了主動撤軍。

只是,中方的讓步,卻並沒有讓印方警醒。他們在敗仗的一年半後,就如同難以甩掉的狗皮膏藥,依然將自己的實際控制線推進到和“麥克馬洪線”差不多的位置。

在這一場持續了近兩個世紀的博弈裡,非法麥克馬洪線穿越其南部的玉麥鄉,成了直面“領土之痛”最近的地方。

原本國土面積達3664平方公里的玉麥鄉,中國實際控制區域卻只有1987平方公里,足足被印度佔領了近1700平方公里的領土,包括了現在的塔克新等地區。

玉麥鄉 BY 趙春江

被四周高山林立包圍之下的玉麥鄉,地勢十分險峻,只有玉麥曲河谷一帶被流水切割而成的玉麥溝壑扎日溝,地理海拔相對低緩,成為了印軍侵佔中國的挺進帶。

“在玉麥曲東岸的山峰上,就曾一度有印軍駐紮”,現任玉麥鄉黨支部書記達瓦說道,“那裡是中國的領土。若沒有桑傑曲巴一家的堅守,我們現在這個地方很可能就是印軍的前沿哨所了。”

//////////

1家3口,長達12年的獨自守護

曾經的玉麥鄉雖然地處偏遠,山高谷深,但規模最大的時候,也曾有20多戶人家,300多人的人口。

這一個資料,比起人口最低時期的1戶3口人,顯然已算熱鬧得多。

BY 桑尼尼

只是,雖然來自印度洋的季風每年都會給這片土地帶來充沛的雨水,但河谷地區肥沃的土壤,卻並不適宜種植。

陰冷潮溼、光照少,冬季多雪、春夏秋季多雨,就連高原上生命力最頑強地青稞也無法在這裡生長下去。

BY 趙春江

除了長途跋涉到百里外的縣城採購一年所需物品外,玉麥鄉民們只能以畜產品和其他土特產,去附近的曲松村交換更多的生活物資,來度過大半年的“與世隔絕”。

雖然日子過得有些清貧,但是能在養育自己的土地上安穩地生活,玉麥鄉民們倒也樂得自在。

直到1962年前的一段時間裡,安逸的生活被印軍的頻頻挑釁而打破。

面對著嚴峻的生存環境和印軍駐紮的壓迫,大量玉麥鄉民們開始往外搬遷。或是搬到離公路較近的曲松村,或是搬到了縣城上。

總之,那一段時間的玉麥鄉,荒草代替了人氣。

BY 桑尼尼

即便是時局稍稍安定後,一些玉麥鄉民們也曾一度遷回。

然而,看過了外邊的“花花世界”,便再忍受不了大雪封山後的寂靜和生活的壓力,又一批批地遷了出去。

1983年,政府考慮居民的困難,將玉麥剩下的3戶人家搬到山外條件較好的曲松村。但在曲松只住了一個冬天,桑傑曲巴又帶著家人回到了玉麥。

1983年至1995年,在長達12年的時光裡,在1976平方公里的轄區內,玉麥鄉就只剩下了桑傑曲巴一家3口人。父親桑傑曲巴是鄉長,兩個女兒卓嘎和央宗是鄉民。

圖為20世紀90年代,卓嘎(右一)央宗(左一)與父親桑傑曲巴。BY 解放軍報

玉麥鄉的環境惡劣至極,給桑傑曲巴一家人造成的艱難,他並不是沒有體會過。

因為需要冒著高寒,從縣城運送大半年的糧食回鄉,最小的妹妹其加卓瑪不幸凍死在運糧的路上;就連生病了的妻子,連夜把她放在牛背上外出就診,毫不停歇的走上數十里山路,卻依然沒能救回妻子的生命。

BY 《時代楷模》

在其他人眼裡,這樣的桑傑曲巴或許就是個“死腦筋”。

只是,這樣一個“死腦筋”,卻愛極了他的國家。

“搬到玉麥後,父親用布條縫製五星紅旗,先後曾做過4面國旗”,卓嘎回憶道。

製作奶渣 BY 普布扎西

有一年,印軍的直升機突然降落在玉麥,將印度國旗插上一個山頭。不過,面對桑結曲巴一家三口的堅守和抗議,印軍怕事態擴大,只好悻悻溜走。《玉麥:一個鄉守護著2000平方公里國土》

除了將國旗飄揚在玉麥鄉的土地上,桑傑曲巴一家還會堅持抵邊放牧。每天天不亮,他們就開始在外放牧,擠奶、提煉酥油和奶渣。

這樣看似無關緊要的放牧行為,卻是對國土最好的保護。

BY 《時代楷模》

但這並沒有改變她們兩個人的生活。卓嘎和央宗,還是分別選擇了嫁給三安曲林鄉和扎熱鄉的兩個藏族漢子,接替著於2011年去世父親的遺願,長長久久地堅守在這片土地上。

BY 孫開遠

至今,卓嘎腦海中還不時響起父親桑傑曲巴的一句話:“我實在是捨不得玉麥,這畢竟是我們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地方啊!”

//////////

家是玉麥,國是中國

1996年,政府為玉麥鄉派來了一名時任鄉黨委書記的幹部和一名醫生兼任副鄉長和教師。

拖家帶口的這兩戶人,著實讓玉麥鄉人丁興旺了起來。住戶數由原來的1戶增加到了3戶,全鄉18個人。

2017年卓嘎、央宗姐妹和玉麥鄉幹部群眾合影 BY 普布扎西

再後來,隨著道路的便利,以及政府政策的支援:

2001年9月,玉麥鄉通往山外的公路修通;2003年,玉麥鄉通電話,至此玉麥鄉實現了供電、電話、廣播電視、公路等四通;2008年,開始建造玉麥鄉電站;2009年8月,總投資249.82萬元的玉麥鄉電站正式通電;2012年10月玉麥鄉綜合文化站工程建成驗收。2017年,玉麥鄉歷史上第一個大學生索朗頓珠從西藏大學本科畢業;2017年,玉麥鄉通往外界的新山路全線貫通。……

玉麥鄉山路 BY 央廣網

2018年,時年52歲的白瑪江才坐在玉麥鄉自家屋棚門口,悠閒地喝著熱騰騰的酥油茶,看著屋外飄落的雪花把這片大地染白。

“今年,我是第一年下雪,不用再牽馬翻山去送信了!”白瑪江才笑著說。

隨著新山路的全線貫通,從玉麥鄉到曲松村,終於有了全新的山路,郵遞車即便是下雪,也都能每週進來一趟。

前往玉麥鄉里程數 BY 趙春江

這兩年隨著外來人口增加,玉麥流行用起了微信和支付寶。全鄉Wifi全覆蓋,4個家庭旅館和4個小賣部都能使用微信支付。就在上個月,全鄉9戶人家全都接入了百兆寬頻安上了網際網路電視。央廣網

現在,每一名玉麥鄉民們,都成為了護林員和巡防員,跟隨著官兵們一起巡邏。

圖為巡山路上的央宗與邊防官兵擦肩而過,攝於2018年5月。BY 趙耀

他們還會按時升國旗,就像桑傑曲巴還在時那樣。

“在這裡的,只能是我們中國人,不能是其他什麼人。”他曾說。

-END-

文 編輯 丨新小志

參考 | 《兩代人,兩萬多個日日夜夜的守護》等

優晟文化與羊晚集團生活傳媒公司聯合打造的內容平臺

用全新視角帶你領略中國各個縣的風土人情,

帶你探索中國未現之美。

最新評論
  • 1 #

    不穿軍裝的邊防戰士,保家衛國。

  • 2 #

    很早就聽說過一家三口的事蹟,隆子縣

  • 3 #

    去年在扎日鄉修公路,路過玉麥鄉路口,有機會去看看!

  • 4 #

    沒去過玉麥鄉,隆子縣去過很多次。有機會去看看

  • 5 #

    願你來世到蘇杭做一等人。榮華富貴!

  • 為何故宮的房頂從來都看不到鳥糞?600多年了還如此明亮?
  • 中國最不愛宰客的3個省:憑自己本事賺遊客錢,沒有套路不會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