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磨溝公園是烏魯木齊最大的公園,位於烏魯木齊東北部,水磨溝河穿園而過。這裡集自然風光、人文景觀、文化古蹟、民族風情為一體,山清水秀,歷史悠久,其“香妃出浴”曾為烏魯木齊傳統八景之一。
水磨溝地名雖然有些缺乏想象和文學範,卻通俗易懂、極富畫面感。因水磨得名毋庸置疑,但水磨究竟何人何時所建卻鮮為人知。前幾天遊園,一時興起,仔細閱讀園中介紹。“1897年(清光緒33年),新疆藩司王王樹楠曾利用這裡水利資源,修建了一座官水磨。而後民眾紛紛效仿建磨,逐步發展成規模,水磨溝就此得名”。公園提供的資料存在明顯錯誤,不足百字短文錯得有些離譜。若不及時修正,既有損公園形象,又誤人子弟。
首先,時間錯誤,錯得離譜。若以資料中的公元紀年1897年為準,年號紀年應為清光緒23年而不是光緒33年,這是明顯的人為疏失,而非考察失據。王樹楠“因‘委解甘肅軍火經陝甘總督楊昌濬發往西寧前敵效力,隨同官軍攻克北大通十大回莊出力’,於光緒二十二年(1896)四月入陝甘總督陶模幕府專辦摺奏。適值應對河湟回民起義的關鍵時刻,王樹楠勤勉任事,得到陶模的賞識和提攜。是年十月由陶模在北大通保案內奏保開復,光緒二十三年(1897)九月以原官原銜開復留於甘肅補用”,這個時間離王樹楠真正調任新疆時間整整差了十年之久。
其次,張冠李戴,曲意迎逢。按照公園官方資料,若以年號紀年清光緒33年為準,公元紀年應為1907年,而非1897年。據記載,王樹楠確於1907年(光緒33年)調任新疆布政使,主管財政、民政。從時間節點和職權範圍看,王樹楠確有建官水磨的可能,史料也有“在迪化水磨溝舉辦官水磨,利用水力加工糧食”的記載。這是不可否認的歷史事實,但僅此得出水磨溝因王樹楠舉辦官水磨而得名是不嚴謹的。
一是水磨溝這一地名在王樹楠調任新疆以前就已經存在。被學界普遍認可成書於光緒年間中期、記事至光緒十六年(1890年)的《新疆四道志》,關於水磨溝地名有非常明確的記載。“水磨溝水,在城東北一十里,其水有二源,一出熱水泉,一出水磨溝頂上,二水合,流四十里至古牧地,又北流一十里與烏魯木齊河會。”水磨溝水即現在的水磨溝河,也就是說水磨溝這個地名至少在1890年以前就已經存在。
二是史料中有關水磨溝地名由來的記載還可追溯到更早時間。據載,1733年,清政府為解決駐軍制造麵粉及糧食加工,用240兩銀子購買水磨兩盤,在此地磨面,水磨溝由此而得名。王樹楠在水磨溝建官水磨已經是二百多年之後事,因此,水磨溝是因王樹楠建官水磨而得名顯然不成立。
三是水磨溝在王樹楠建官水磨之前就已名聲在外,曾有眾多名人到過這裡。據傳,1760年,喀什維吾爾族“香妃”姑娘,在赴京途中路經迪化(烏魯木齊)在水磨溝溫泉沐浴,留下了“香妃出浴”的傳世美談。1768年,紀曉嵐因在“兩淮鹽引案”中涉嫌向他親家——兩淮鹽運使盧見貞密傳訊息,被乾隆“從輕謫戍新疆”,紀曾郊遊水磨溝,並留下詩句:“界破山光一片青,溫暾流水碧泠泠。遊人倘有風沂興,只向將軍借幔亭。因此,水磨溝因王樹楠舉辦官水磨而得名是錯誤的,是有人因故意拍馬屁而為之,歷史上這樣的事屢見不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