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遠來的和尚會念經。如今的人愛好旅遊,可是隻想往遠走,不想就近遊,所以出現了近景不知,遠景難消化,錢花了,景沒有看好。許多人脫口就是黃山、華山、泰山、五指山,即不曉得家鄉有什麼山。五月八日,天氣晴朗,五月的汾河岸邊,那真是綠的奇豔,紅的可愛,好像是一塊剛上市的嶄新彩布,剛翻過的土地,散發著泥土的香味。我們來了個靜樂一日遊,恰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那空氣真新鮮,那人流真規範,花錢少,遊興濃。
吃過了早飯,乘車到達靜樂縣的最南面豐潤鎮的靜居寺。這裡一點兒也不擁擠,你可以隨意停車,沒有人向你要停車費。廟門外環境優美,遊人稀少。在廟外的水泥地上坐著一位青春少女,一身尼姑打扮,手臉龜裂,她說是從河北來的,是坐在門外等師傅來找的,她三天了不吃不喝,誠心等著師傅,也不打電話聯絡,也不用微信,就是苦苦地等。人們問她如等不上了,你不也就餓壞了。她說這是和師傅的約定,等到十五號,要是見不上師傅,就可以走了。進的門去,不收門票。從高大輝煌的大門樓進去,院子裡很安靜,只有經聲和廟堂音樂,悠揚而悠長,十分和諧。進到廟堂前,香菸繚繞,撲鼻而入,確實有一種進入佛境的感覺。廟院中的田園、通道佈局合理,清掃的乾乾淨淨。東面的沙石崖壁上,有許多石窟,規模不大,也就一人多高,可是從風化的程度來看,確實是年代久遠。有的裡面還有雕塑,有的裡面的雕塑已經殘缺不全了,外面牆上的石碑的文字也很模糊了,那些花紋和造型都也看不清了。我們順著原始的小道爬行上去,近距離觀看,也難辨清眉目。據有些專家考證,這些是唐代的石雕像。我們卻是外行,不懂這其中之奧妙。即也能看出這是很古很古的古蹟。
據當地在廟院瀏覽的老人講,這古廟年代確實是很古了,原來的規模很大,廟宇巍峨,香火旺盛。只是在日本帝國侵略時期,這崖壁上面的山頂上住了日本鬼子,鬼子要修碉堡,沒有材料,就把所有的廟都拆了,搬到山上修了碉堡,所以就把這靜居寺廟給完全拆毀了。現在雖然經過了重建,但與當年的輝煌差的遠了。
我們離開了靜居寺向北行進,汾河兩岸景色優美,生態環境十分宜人,平坦的兩岸農田,正在紅紅火火種地的農民進行耕種。有的鋪地膜,有的正下種,明晃晃像鏡面一樣的地膜覆蓋農田裝扮的風景秀麗。平展展的汾河川,公路兩邊的新農村一展芳容,沒有了過去那種破窯爛窟的感覺,有了城市的樓房和水泥路。在田園風光的襯托下美不勝收。兩邊的山峰也是綠樹裝點成了景觀,整齊而層層疊疊的綠化帶給人以美感。汾河像一條綵帶默默無聞地流淌著,仍然是清粼粼的水來,藍映映的天。不覺已到了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趙王城。趙武靈王廟建在了古老的汾河橋頭。在一座高臺上,雕樑畫棟,彩畫一新,灰磚彩瓦,別緻新穎。遙想當年趙武靈王在此建都,統領趙國,滅掉樓煩王的豪邁壯觀,應該是何等的英武威嚴啊。如今已經難見當年的雄姿,真是遺憾。在默默思考中,車已到了天柱山腳下。這裡的汾河碾河會合處,景緻非凡,河水被管理起來,變成了湖,湖中倒映了山巒樓房,出現了江南錦繡,蘇杭水景滿眼呈現,目不暇接。小車拐進了停車場,從太原來的大客車已停了好幾輛。山腳下的公路邊,做各種買賣的擺滿了路邊。都是當地特產。遠來的客人圍在一起討價還價,爭相購買這些難得的綠色特產。
我們匆匆忙忙進到了管理室登記,準備上山。車顯然很慢,一路往起爬。上山的路曲曲彎彎。我們這次是要一直上到山頂。車好像掛在了山上,我有點怕。車到了山頂上,我才舒了一口氣。我們開始下車瀏覽,讓車自己下山等候,我們決定步行下山。登上山頂,就有了一覽眾山小的感覺。四面環望,遠山近水,一覽無餘,如今的靜樂城確實規模不小,可以說是一望無際。天柱山頂自然山石,一群紅男綠女在那頂上正興致勃勃用心欣賞,看打扮是些青春少婦,走近前都是些老嫗花紅。這些女性搶佔了那王母仙床,在那大石上有坐著的,有躺下的,都想享受王母當年的風流。手中的手機確實很忙,拍照著各種風姿優雅。有的還要穿行在懸崖絕壁上專門和那仙床二字合影。這景觀確實是走遍天下也難尋覓。山頂上有趙武靈王殘城遺址,有原廟址。只是在尋尋覓覓中沒有找見那傳說中的懸棺洞。山頂有電視轉播臺,正在維修。有一農家石碾。各種安全告示牌隨處可見。
從山上順著石坡下行,這樣對於老年人來還是輕鬆。我們小心翼翼穿林海,過涼亭,在那盤山石階上往下走,在那綠擁中,出現了一座紅色的廟觀,很是壯麗。步行過去,是一處玉皇廟,從山門進去,玉皇大帝威坐在上,廟內寂寞清靜,廟觀輝煌,各個明柱上楹聯妙語連珠,真是修行打坐的好去處。從側門出去,攀枝走巖,順沿山階臺往下行,過小橋,越山澗,已是山窮水盡疑無路,確現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座飛簷凌空的廟宇又展現在了眼前,進到廟院,是供奉的大刀老爺關公,老爺眯縫著眼,紅紅的臉,手持青龍偃月刀威立在那裡,他那正派義氣使人肅然起敬。遊覽了廟院風光,看了各處設定,閱讀盡各處楹聯,欣賞了雕塑風格,走出了廟門,順石階而下,就是一個平坦的停車場。場上有許多天南海北的小車停在了那裡。這裡的停車費是進山時統一交付的,進山後可以隨意停車,沒有人再去要錢,停車費是每車五元人民幣。繞過去是一座南海觀音菩薩殿,香火不絕。再上去便是明惠王廟,是供奉的一代梟雄爾朱榮,北魏丞相,在靜樂將這位歷史人物供奉成了龍王,是施授甘霖的神人,是掌握風調雨順的惠王,廟內整潔,香火旺盛。廟後有一清泉,史稱為龍泉。泉水甘冽,長流不息,遊客拿著礦泉水瓶正在盛裝那清爽的泉水。此山是因爾朱榮為北魏天柱大將軍,這裡曾是爾朱榮的避暑勝地,因此而得名。山上佈滿了古松古柏,因植被太密,遊人不敢過度深入。山上有一尊二十米高的觀音菩薩像四處可見,成天下一絕,世間奇觀。
走到路邊,過去就是一個大戲臺。這是天柱山每年農曆六月十五趕廟會唱大戲的地方。現在是山上的停車場。我們的車就停在了那裡,司機打招呼,讓我們上車。下山。
過了碾河橋,向北行,到東河灘,過東西兩關,就進了古老的靜樂城。過去的老城牆拆開成了一條大馬路。再進去是老城的中心四牌樓,出北門,一直到馬家溝,全是樓林矗立。
我們在北門外找了一家飯店,吃點午飯,順便作個午休,喝些水。進得飯店,恰似那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的感覺。對著那些濃重的鄉音,點一盤正宗的熬山藥,這可是靜樂的特產,豬肉、豆腐、粉條、土豆熬成的一盤,那可是香味十足。另外點了豬肝,冷盤,常山藥與木耳。四個人,每人一碗刀削麵。吃的確實愜意。
飯飽水足,午時已過,再出發,目標風神山。過了風溝村大橋,從一個窄小的山溝中進去,一直爬山。到了山頂,一座灰色的廟觀出現。把車停在了寬闊的廣場上,步行入廟,這廟格局奇特,四角都有飛簷,直觀這建築好似要飛起來,彷彿老鷹展翅,又似銀燕高翔,有一種飄飄然的感覺。登臨廟門,遙望天柱、岑山呈一大三角,真有心曠神怡之感。進了廟門一幅精雕細刻的九龍壁展現在了眼前。從九龍壁旁進入就是廟院。斗拱錯落有致,柱廊明顯寬敞。上面的塗金對聯更是引人入勝:德澤宏施保一方水土;恩膏廣被佑百姓平安。這也是對風神的祈願。兩旁的伏羲廟、八洞神仙廟互稱左右。大殿對面是一座大戲臺,古風古雅,十分威嚴。廟院內都立有石桌石凳,供遊客小憩。廟廊下有兩位出家道人坐下閒聊。我隨手掏錢送給道人作香火消費。不料這道人不收。他說:廟堂中都有功德箱,出家人四大皆空,是不能收錢的。我看了這位道人腿是有點拐,聽這話還是很誠實的,心可不拐。於是只好把錢放在了功德箱中。據這老道介紹,此廟過去就有,這裡是靜樂八景之一神煙風洞,到了秋天有一山洞是會冒煙的。原來的廟是被日本鬼子燒燬的,這是在原址上仿原廟建成的。我聽了更加痛恨這日本鬼子,把靜樂的許多古蹟文化都被他破壞了。這廟四合,如果在鄉下有這樣一院,讀閒書,聽琴絃,那才是神仙過的日子啊。朝拜完風神,出的廟來,坐在那廣場邊上,清風徐徐,拂面而過,漫山清翠,那高高的封弼塔頂天立地,大展其雄。後邊還有一彩繪廟觀,據說是大仙廟,因時間關係,我們就不能一一瀏覽了。
我們還有一處景點要去,所以不能耽擱。下一景點是岑山書院。車直接開入寺坡上,停在了岑山書院門口。這裡面有靜樂紅色展覽,抗日戰爭的許多資料,是不忘初心的紅色陣地。還有古典建築大成殿,古碑,古畫,更有一副石棺是千古絕奇之物。可是這次來了,機緣不巧,六門緊閉,無人開館。院內一條大黃狗向我打了幾聲招呼,被主人喚回去了,只好帶著遺憾去思慮觀景。向南看,是我的母校靜樂一中舊址,依稀還有舊輪廓可分辨,卻不見了當年的平房,成了家屬樓了。北面是原先的縣人民醫院,也是改造成樓房了。再過去是六十年代新建成的縣人民政府,當年的縣委書記就是在那裡跳井的。嵐縣靜樂合併以後的大禮堂也是頂上千瘡百孔,面目全非了,當年的體育場也是草樹瘋長,一片廢墟了。不過這些正是百廢待舉,一個新的景區不久將會在這裡出現。
下午6時,我們終於結束了靜樂一日遊。返程回嵐縣。
———————————
作 者 簡 介: 陳久平,中國楹聯學會會員,嵐縣作家協會副主席,山西嵐縣老區建設促進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