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這座城市,在我的印象裡,總是離不開高樓大廈的樣子,到處都充斥著“鋼筋混凝土”的氣息。作為商業化氛圍極其濃厚的國際大都市,古鎮也不例外,無論朱家角鎮,還是楓涇古鎮,都是遊客爭相打卡的地方。除了高樓林立,遠在上海市的浦東新區,有個瀕臨黃浦江的鎮子,名氣不是很響,但卻完整儲存著很多民國時期的特色民居。這裡就是北宋年間便已建置的高橋鎮,更有“萬里長江第一鎮”的美譽。
高橋鎮的建築和外灘的建築天壤之別,屬於完全不同的風格。從上海高鐵虹橋站轉乘地鐵,經過2號線轉6號線,用了一個多小時就能夠到達這裡。高橋鎮作為浦東歷史上四大名鎮之一,這裡雖有諸多古鎮遺址,但嚴格意義來講,根本不能算是景區,很少有人專門過來遊覽,不過走街串巷於高橋鎮深處,你會發現有種老上海的味道,置身當地的感覺油然而生。行走於距今八百年前的高橋古街,高橋歷史文化風貌一覽無餘。
高橋歷史文化陳列館裡,陳列的六百多件展品,這些來自民間的展品,從各個方面流露出高橋的文化特徵。陳列館藏在弄巷之中,周邊就是居民區,斑駁的牆面、陽臺延伸出的晾衣架、低矮的樓房建設,證明著這裡的確是個比較老的居民區。在寸土寸金的魔都,體現著老上海的煙火氣息。
深夜漫步於街道,雖不能遊覽一些地方,但可以放緩腳步,悠閒的享受這份時光。走過一處老宅,已然破舊不堪,但在暗黃燈光的對映下,又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敬畏,我想這應該不僅僅是破舊,能留存下來,應該有它的意義吧。果然,走到巷口的拐角處發現,這是浦東新區文物保護點——北街翁氏宅。
來到一個陌生的地方,需要去了解這座城市的風土人情和歷史淵源,另外,品嚐當地的美食也是拉近彼此距離的好方法。身在高橋,自然少不了搜尋周邊的上海特色美食,本幫菜的飯館肯定是我的第一選擇。在高橋老街上,就有這麼一家老字號的本幫菜館,裝修古色古香,儼然一處仿古的茶樓酒肆,菜譜上菜的種類也很多,我們來時已然晚上八點,就餐的人少了很多,這樣整個就餐體驗就舒適多了。
這家菜館叫做長興菜館,後來吃過飯才知道,這裡是上海本幫菜的發源地,自1903年由高橋人周悅卿創辦,至今已有百多年曆史,是個名副其實的老字號菜館,原來還誤打誤撞選擇了一處好地方。一樓是個大廳,二樓包廂據說擺設和佈局很講究,不過我沒上去。長興菜館是在西街界浜河畔重新選址而建,菜館的名字“長興”二字源於一副對聯,“長鋏歸來乎有鱸魚膾蓴羹高歌開盛宴,大江東去也趁堯天舜日把酒話中興”,首尾兩字便是店名了。此外,還有講述海派菜的對聯,飲酒的對聯,飯局文化別具內涵。
響油鱔絲,最先推薦的一道菜,正宗上海本幫菜,原本看著瘮人,沒想到味道如此鮮美。在江浙一帶,我也非常喜歡點鱔魚吃的,從蘇州菜到太湖船菜,再到周莊古鎮,鱔魚都做的很入味,一改我曾經不敢吃鱔魚的事實。不過既然帶著“響油”,肯定也是比較油膩的,區別於很多清單的上海菜。
本幫蒸三鮮,一道湯菜。裡面的東西很多,我能吃出來的有肉片、炸丸子、肉皮、蛋餃、雞肉,還有底下的青菜。在我眼裡,就是一道當地人的“大鍋燉”吧。
紅燒肚檔,吃著很鮮美,問過老闆之後才知道是魚肉。這道菜同樣是濃油炒制,老闆說上海人口味清單,本幫菜也是以清單為主,不過尷尬的是,我們點了好幾道濃油赤醬的菜。
醃篤鮮,這道菜我是第一次聽說,光名字我問了至少三遍才記住。主要食材是鮮嫩的竹筍和醃製的五花肉一起煮湯,我們吃的裡面還有些豆皮,湯汁白濃,值得喝上一碗。除了我們吃過的這四道菜,還有名頭比較響的菜餚我們沒有品嚐,比如八寶辣菜、本幫油爆蝦、扣三絲,感興趣的“吃貨”可以試試哦。
除了上海本幫菜,一些特色的當地小吃也不能錯過,生煎饅頭就是值得品嚐的名小吃。小楊生煎作為本地知名的特色生煎店,已做成了連鎖品牌,正好在高橋鎮也有一家。不得不說自己來過上海多次,但小楊生煎還是第一次吃,這次必須得滿足下自己的胃。來到店鋪門口,光看門口外賣小哥與周邊店鋪對比的人數,就知道這家生煎有多火爆了。
進入店內,就餐的人還是挺多的。排隊等待的同時,觀察了下正在做的生煎,生煎饅頭是當地人的叫法,其實是有餡子的,做好的生煎底部金黃,面身和包子差不多,為了嘗下所有味道,要了一份三拼生煎。傳統的原味生煎味道鮮美,豬肉餡稍微帶點甜味,和之前在蘇州吃過的啞巴生煎很相似;小龍蝦口味生煎有種回到夏天吃麻辣小龍蝦的感覺,味道微辣;還有一種酸菜魚生煎,見仁見智,不太符合我的口味。生煎包的特點除了肉餡鮮美,還帶有滷汁,趁熱吃口感最佳。咬開面皮,小口吸著湯汁時,一定要注意,新出鍋的生煎還是很燙的。能吃的我,又點了份餛飩,順便喝點了湯水。
旅行到上海,還有什麼值得推薦的特色小吃,一起聊聊吧。
-
1 #
-
2 #
大家看看就好啊...千萬別較勁...
-
3 #
高橋古鎮?這個...咹...嗯!
-
4 #
呵呵,吃著小楊生煎開心就好,呵呵
高橋本幫菜?還行吧,經濟上去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