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華亭縣城出發,到蓮花臺森林公園的大門僅用了半個小時,然而到達目的地蓮花臺卻花了整整兩個小時。在這之前我們要翻過雄奇的青龍山,然後下到山谷底部。一路上是人跡罕至的原始森林和草甸。站在最高處埡口,眺望關山山脊天路,沐浴著山脊吹來的涼風,炎炎夏日無影無蹤。
目的地蓮花臺本是一處地質奇觀。孤零零的石柱之上,頂著一塊大石頭,上面長著一顆歪脖子松樹。像這樣的天然石柱在山谷裡還有幾處。又因蓮花臺周邊群山奇、峻、險、秀,像蓮花瓣,石柱在中心位置如同花蕊,自古以來被視作天地間的祥瑞受祭祀。
蓮花臺內的景點很多,圍繞著花蕊奇觀大致分上畤和下畤。順著山谷崖壁崎嶇的古道前行,即便是腿腳麻利的漢子,走完整個區域,也要一天。
近代考古研究憑藉著山谷內發掘的20多處零零散散石碑、摩崖石刻以及佛龕塑像,推測此地與《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的“秦靈公在吳陽五畤廢址上建起的上畤、下畤,祭祀黃帝、炎帝”一說大致吻合。
“畤”指水中的小塊陸地,“神到此止”之意,古代祭祀天地五帝的固定處所。選畤非常講究,須建在四面高山環繞的山丘,並且要有溪水環繞。秦人建五畤,分別是鄜畤、密畤、上畤、下畤、畦畤。
“蓮花臺”是當地人百姓的稱呼,官方古稱“龍首山”,唐憲宗李純為其改名“青龍山”。從那時起佛道儒並存,歷經唐宋明清,仍有增修,林林總總200多座寺觀廟宇。儘管蓮花臺藏在關山之內,遠離繁華區,可在近代也沒逃過被毀命運。現在,要不是特定廟會日子,蓮花臺是冷冷清清。因供缺乏供養人,較大的穴寺佛堂漸漸荒廢。
我們一行人在山谷裡穿行,時而小溪攔路,時而聞到小廟飄過來的香火;樹木遮天蔽日,只有在拐彎處的小埡口才會看到些大景。山風掠過,掀起陣陣林濤,竟然很擔心深處竄出來個上古神獸。一路上碰見三組偕老負幼香客,一搭上話,全是本地口音。原來朝聖、巡拜、祈福活動在蓮花臺從未間斷,只是沒趕上最熱鬧時候。
本以為這裡人跡罕至,道路會越走越窄,然而轉過了幾個山彎,視線更為開闊了,帶路人將手指向一個光禿禿的崖壁,極目之有一條寬路,這即是悠遠的“回中道”。公元前128年,漢武帝想開闢西域,修通了陝西鳳翔至隴山的“回中道”,陝人由此入隴。漢武帝曾4次利用回中道巡查隴東,親自制定了西進的軍事計劃。後來,回中道被隴關道代替,少有人利用,逐漸被荒廢。
回程的時候,天色已晚,順著崎嶇的山路下來,用了3個小時,再次感受古人翻越關山不易,漢武帝派人鑿空西域是多麼強的執行力。
蓮花臺遙遠而神祕,體現了天、地、人、神和諧共存的獨特地域文化。關山險峻,總擋不住遊人深度探索的好奇心。隨著接近華亭縣城,坐在後排的我竟然有些醉氧,透過車窗觀望明澈的月亮,恍惚中想起岑參和他的詩: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咸陽,暮及隴山頭。隴水不可聽,嗚咽令人愁。沙塵撲馬汗,霧露凝貂裘。西來誰家子,自道新封侯。前月發安西,路上無停留。都護猶未到,來時在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