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過這舞女兩次。第一次是在前往湯島的途中,她們正到修善寺去,在湯川橋附近碰到。當時年輕的姑娘有三個,那舞女提著鼓。我一再回過頭去望她們,感到一股旅情滲入身心。”——《伊豆的舞女》
靜岡縣的伊豆,整個半島幾乎都是溫泉。位於伊豆半島中部的修善寺,因鄉中寺廟「修禪寺」而得名。平安時代弘法大師雲遊至此,開創了溫泉鄉的歷史。
不過,修善寺溫泉真正為人所熟知的還是川端康成的名作——《伊豆的舞女》。
獨自修學旅行的“我”先後在修善寺溫泉和湯島溫泉遇見了流浪藝人,一同旅行至伊豆最南端的下田,和其中一位年輕舞女產生了淡淡的情愫。川端康成將朦朧的初戀融進了伊豆的山水裡,驚鴻一瞥後只留下惘然的惆悵。
現在的伊豆沒有舞女,倒是有許多慕名而來的旅行者。而修善寺,正是《伊豆的舞女》的初心所在。
從東京出發去修繕寺大致分為兩派,電車派可以先乘至JR熱海站,轉電車到達JR修善寺站,再乘公交至修善寺溫泉。途中會在三島站中轉,這也是日劇《對不起青春》的取景地,喜歡這部劇的小夥伴可以考慮在三島停留半天巡禮。
另一派就是像我這樣的巴士派,在新宿バスタ乘坐長途大巴,3小時直達修善寺溫泉。
溫泉小鎮順著河流延展開來,分佈在桂川兩側,步行可抵達全部景點。古老的廟宇、環抱的群山、涓涓的細水,每處景色都像川端康成筆下的故事一樣,舉手投足間散發出溫潤清雅。
朱漆的石橋連線桂川兩岸,各自有著詩意的名字:渡月橋、虎渓橋、桂橋、楓橋、滝下橋。據說,走完這五座紅橋,參拜完修禪寺就能成就戀愛。
沿溪漫步,鮮紅色的欄杆愈發襯托出遠方樹林的翠綠,生機盎然。想來百年前,川端康成也曾被這樣的景色觸動過吧。
修善寺被稱為“伊豆的小京都”不無道理,有桂川、有渡月橋、有竹林,身處其中好像回到了在京都的日子,緩慢悠長。小徑兩旁是高聳蔽天的竹子,疏落有致,涼風習習,褪去了夏日的燥熱。老街邊有很多可愛的小店,古老的溫泉鄉也在隨著時代進化。
溫泉街裡最多的就是蕎麥麵店,儘管過了正午,店裡客人依然絡繹不絕。
蕎麥在日本有很多吃法,乍一看選單:月見、たぬき、かけ、ざる,讓人摸不著頭腦。其實蕎麥主要分成冷熱兩種,不同的名字代表了不同配料。
比如月見蕎麥就是在熱騰騰的蕎麥麵里加個生雞蛋,浮在湯碗中的蛋黃如同水中月;たぬき則是炸天婦羅時剩下的油渣(揚げ玉);かけ就是除了湯底什麼都不加。
比起熱的蕎麥麵,我更偏愛冷食的ざる蕎麥。
把蕎麥麵煮熟以後撈起,在涼水裡沖洗後放置在ざる(一種竹編的籠屜)上。吃的時候需要沾專用的蘸汁,光是這陣勢就足夠有儀式感了。蘸汁是用木魚花、海帶熬成高湯後加入日式醬油與糖,放置冰箱冷藏發酵而成,吃的時候可以配上蔥花和芥末。蕎麥的清香在口中散開,潤滑爽口,簡單的烹飪方式突出了食材的本味。
靜岡縣本身也是芥末產量最高的縣,在此可以品嚐到最正宗的芥末哦。
弘法大師開建的名剎“修禪寺”正坐落於溫泉街中。弘法大師法號空海,是真言宗的開山祖師,曾隨日本遣唐使千里迢迢來到東土大唐進行佛學交流。
夏日的天氣變化多端,方才是晴空萬里,一眨眼的功夫便雷聲陣陣,豆大的雨點開始降落。並不討厭下雨,反而要感謝這場雨,襯托出古剎“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的肅穆靜謐。山林裡升起的一團團霧氣,將這座溫泉小鎮籠罩在朦朧的詩意中。
修善寺外的桂川河畔,有一間古樸亭子,許多遊客在此汲水。這便是修善寺的第一口溫泉——獨鈷湯,它有著1200多年的歷史。據說弘法大師途徑此處,看到一個年輕人在為病弱的母親洗淨身體,不勝感動,遂用佛錐鑿出泉眼,湧出的泉水治癒了這位母親的病症。
雨越下越大,本想找個地方避雨,卻誤打誤撞地來到了日枝神社。不同於傳統的紅色鳥居,石柱鳥居為這座小鎮更添古樸。日枝神社是比叡山麓山王總本社「日吉大社」的分社,境內古樹林立,正殿裡一座精巧的木構架古建築與周圍景緻相得益彰。一旁名為「子寶の杉」的參天古樹,樹齡高達800年,在此可以求得家庭和睦子孫滿堂。
歲月在古樹的年輪上刻下一圈圈印記,站在此處,一股敬意油然而生。偶有遊客前來,也多是祈福後默默地離開,恐驚擾了這千百年的夢境。
“離開之後,我所有的情愫都化為一泓清泉,只感受到了甜蜜的愉快。”
川端康成筆下的伊豆透露著純真與自然,像一首優雅的俳句,浸潤詩人的內心。沿著蜿蜒的桂川散步,走過清幽的竹林和朱橋,溫泉的滾滾熱氣洗淨了心靈的疲憊,讓人暫時忘記了塵世喧囂。
三步一泉,五步一景,漫步其中,像是一本讀不完的書,處處都是歷史與文化的沉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