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旅遊>

6月28日,大足區委二屆七次全會召開,確定了“加快建設以大足石刻為核心的國際文旅城”目標。踏著全會的號角,大足文化和旅遊發展開始破冰前行,新的佈局和一項項具體工作隨之緊鑼密鼓地展開,一個全新的大足石刻呼之欲出。

大力推動以大足石刻歷史為題材的文藝創作

寶頂山石刻的建造人為什麼叫趙智鳳?

大足石刻工程浩大,大量的修建資金從何而來?

大足石刻為什麼沒有專門的歷史典籍記載,也沒有常見的建造題記?

寶頂山石刻核心景區有釋迦涅槃、九龍浴太子、孔雀明王等造像,想要告訴我們什麼?

……

作為中國最大的儒、釋、道三教石窟造像群,大足石刻承載著先人的智慧,沉澱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其中蘊含的忠孝、誠信、仁愛、禮儀、廉恥的核心價值觀,至今影響著中國,感染著世界,但酒香也怕巷子深,面對新的旅遊方式和遊客的新需求,大足石刻如何增加吸引力,成了擺在大足區委面前的新命題。

突破口在哪裡?每當談起大足石刻的未解之謎,大足區委書記章勇武總是如鯁在喉,他認為,突破口就在這些謎中!為此,他反覆研究寶頂山石刻造像特點,查閱了2萬餘首宋代詩詞,翻閱了多本歷史文獻資料,試圖從中找到破解密匙。研究中,章勇武驚奇地發現,大足石刻的開鑿情況與宋代歷史高度契合。隨後,他與大足石刻研究院的同志們圍繞著大足石刻與宋代歷史關係進行了深入研究,創作了以大足石刻開鑿歷史為題材的文學故事。

該故事從探尋大足石刻未解之謎入手,對趙智鳳、半身臥佛像、九龍浴太子、孔雀明王等造像進行了全新解讀,通過歷史與現實的對話,層層揭開大足石刻的神祕面紗。

然而,這個故事的合理性有多少?該怎樣來講好這個故事?6月19日,大足區邀請歷史、文學、醫學、影視製作等領域的專家,共同探討以大足石刻為題材的文藝創作,對故事的合理性進行論證,並就大足石刻文藝作品的創作提出了諸多寶貴意見和建議。

9月16日,大足石刻與南宋歷史座談會舉行,來自文史領域的專家學者匯聚大足,共同探究大足石刻與南宋歷史的關係。專家們還就研究的方式、領域、重點、人才支撐等方面內容提出了許多極具價值的意見和建議。

隨著專家意見的薈萃和吸取,大足石刻文學故事更加豐滿、更有支撐。

著力打造世界有名的研究院

9月6日,歷時14年,1200餘萬字、5100餘張圖片的《大足石刻全集》在國家圖書館發行,標誌著這部國內石窟考古報告里程碑式的代表作正式問世,大足石刻研究取得新成就。

在大足石刻研究方面,大足區進一步深化大足石刻研究,與南京師範大學、四川美術學院等高校合作,深化大足學研究,加快推出一批有影響力的學術成果,健全完善體制機制,著力將大足石刻研究院打造成為世界有名的研究院,努力實現“一樣的研究院,不一樣的創新能力”。

開展好研究,人才是保障。在建好大足石刻研究院的同時,大足還聘請了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教授、著名宋史專家虞雲國為慶市大足區文化顧問、大足石刻研究院首席研究員,聘請重慶市地方史研究會會長周勇、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名譽館長王川平兩位專家為文化顧問。在接下來的研究工作中,他們將發揮各自優勢,引進更多專家學者,與大足石刻研究院的研究員們緊密合作,組建研究團隊,制定課題規劃,明確研究方向,深入開展大足石刻與宋史關係專題研究,探謎、解謎寶頂山石窟。

“我們力爭通過深化大足石刻的研究,儘快形成有影響力的學術成果,進一步拓展大足石刻文化內涵,讓陳列在大地上的石刻‘活起來’,並‘走出去’,推動大足石刻的研究和合理開發利用邁上新臺階。”章勇武表示。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重要抓手

10月10日,大足區召開加快建設以大足石刻為核心的國際文旅城徵求意見座談會。會上,16個部門、單位及5家重點文旅企業負責人緊緊圍繞“加快建設以大足石刻為核心的國際文旅城”這一目標,結合實際、立足本職,開誠佈公地說想法、提意見、談建議。

大家談到,大足石刻是世界文化遺產,是響噹噹的文化名片,建設以大足石刻為核心的國際文旅城,大足有底氣,並且正當其時。建設國際文旅城需要高標準規劃、舉全區之力。當前,要抓住寶頂山、北山、龍水湖等重點,穩紮穩打,力求突破,不斷增加景區吸引力,推動大足文旅發展邁上新臺階。發言中,大家還從體制機制、宣傳營銷、城景融合、資源保障、行業規範等方面為建設國際文旅城建言獻策。

這次徵求意見座談會正是大足“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10場徵求意見座談會之一,這些高品質的意見建議對加快建設以大足石刻為核心的國際文旅城極極具決策參考價值。

在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大足結合實際找差距、抓落實,將建設國際文旅城作為主題教育的重要抓手,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幹部發揚革命傳統和優良作風,激發幹事創業的精氣神,不斷開創大足各項事業發展新局面。

當前,大足區相關部門正緊緊圍繞“增加大足石刻客流量”這個核心,合理開放現有景點,加快遊客集散中心建設,完善配套設施。與此同時,利用好宋史和大足石刻的研究成果,講好大足故事,並不斷完善吸引客流量的激勵機制。

下一步,隨著客流量的增加,大足將統籌全區豐富的旅遊資源,串珠成鏈建設大景區,精心打造彙集人文遊、溫泉遊、鄉村遊、民俗遊的鑽石精品線路,將優秀本土文化植入城市建設,嵌入美麗鄉村,推動城景融合發展和產業發展,努力打造“觀光型、體驗型、學習型、研究型”的大足旅遊,讓文化優勢逐漸轉變為大足的發展優勢。

推廣鯉魚燈等優秀傳統文化

10月1日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聯歡晚會在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大足鯉魚燈舞亮相天安門廣場,伴隨著《花兒朵朵向太陽》的音樂,一條條色彩斑斕的鯉魚在光影中游動起來:卷草、覓食、漂江、衝攤、打挺……

在建設以大足石刻為核心的國際文旅城中,大足大力推廣與大足石刻相關的優秀傳統文化,鯉魚燈舞就是其中之一。

鯉魚燈舞歷史源遠流長,迄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它起源於唐末,由掛燈提著玩耍,演變為表演。戲水、覓食、翻身、漂江……一系列鯉魚的動作被民間藝人搬上舞臺,流傳於“歲時年節”“壽慶婚嫁”等禮儀活動之中,其表演形式多樣,可兩條鯉魚燈同時表演,也可四五條鯉魚燈在舞臺上表演,還可八條、十六條、二十四條鯉魚燈在廣場上表演。人們通過舞魚,寄託“吉慶祥和”的期盼和“年年有餘”的訴求。

隨著時代的變遷,大足鯉魚燈舞沒有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作為一種民間藝術,得以保護和傳承下來,在政府和傳承人的共同努力下,有了更廣闊的展示平臺。

1957年,改良後的大足鯉魚燈舞參加全國民間舞蹈匯演一炮而紅,獲得了國家級一等獎。

1998年,大足萬古鎮被重慶市命名為“鯉魚燈舞之鄉”,當年,鯉魚燈舞參加了上海世博會期間展演。

2009年,在新中國成立60週年慶典上,扎著鯉魚燈的重慶彩車在天安門廣場巡遊……

而這次,大足鯉魚燈舞再次登上天安門廣場,向偉大祖國送去祝福。

當鯉魚燈繁茂的枝葉伸向全國各地的舞臺時,它的根也深深地扎進大足的土壤。作為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基地,萬古鎮中心小學2012年申報了市級課題“鯉魚燈舞進課堂研究”。學校每週三開設實踐課,針對各年級學生特點,授課各有側重。1—3年級學生主要通過講故事等方式了解鯉魚燈,4年級學生學習鯉魚燈的扎制,5、6年級學生排練魚舞。在教學的過程中,該校還對鯉魚燈舞做了許多創新。

憑藉文化和旅遊資源優勢,2018年,大足精彩綻放央視《魅力中國城》,榮獲“優秀魅力城市”“魅力文化景區”“魅力鄉村旅遊目的地”三大獎項。今年,在全市開展的“晒文化·晒風景”大型文旅推介活動中,大足又奉上了一道豐盛的文旅大餐,吸引了眾多遊客來大足看石刻、買五金、嘗冬菜、體驗慢生活。今年上半年,全區旅遊接待1055萬人次、增長11.8%,旅遊收入41.1億元、增長17.9%;10月1日至7日,全區共接待遊客102.31萬人次,同比增長13.67%,實現旅遊總收入76305.74萬元,同比增長21.12%。

  • 為何故宮的房頂從來都看不到鳥糞?600多年了還如此明亮?
  • 中國“最值錢”的沙漠,日本想用一斤米換一斤沙,網友:想都別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