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卓尼,有一處靈光寶地,天賜氧吧,那裡遠離喧囂,親近自然,幽靜的寺廟深藏在莽莽林海,溫順的牛羊漫遊在青青原野,百壑流水吟唱著奔騰的歡歌,千樹交柯編織著生命的故事,萬壁飛瀑譜寫著美麗的樂章……想知道這是哪裡嗎?這就是“生態北山,美麗恰蓋”,在這裡,一年四季都是美景。下面,咱們就一起走進恰蓋,領略群山之美,感受草原之闊,體驗藏鄉風情,感悟神秘文化吧!
恰蓋,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邊緣向黃土高原過渡的褶皺地帶,坐落於卓尼縣北部,距離縣城56公里,東出八達腦索溝與臨潭縣羊沙鄉毗鄰,南依斜藏大山與本縣申藏鎮為界,西靠合作市美吾鄉,北跨美仁扎尕梁與本縣杓哇、康多兩鄉接壤。
恰蓋鄉因為恰蓋寺這座古剎而得名。恰蓋寺,藏語稱“勒雪林”,意為“善言洲”、“箴言洲”,屬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由噶居·敦悅嘉措於藏曆第十繞迥火豬年(西元一五八七年,明萬曆十五年),遵照衛藏地區的一位格西授記所建,坐北向南,依山面林,恰蓋河在寺院腳下潺潺東流,日夜湊響大自然的天籟之音。早期規模不大,後來經該寺主持洛智嘉措經營,有了較大發展,相繼修建了大經堂、宗喀巴佛殿、法王殿、藥師佛殿、釋迎佛殿、吉祥天女殿等。清咸豐四年(1854),建立參尼扎倉(顯宗學院),使該寺成為一座中等規模的格魯派寺院。該寺隸屬於卓尼禪定寺,其教區主要是卓尼楊土司轄區的北山旗,即今卓尼縣恰蓋、申藏、完冒等鄉鎮的大部分村寨。該寺還與夏河拉卜楞寺有教務關係,寺內建有歷輩嘉木樣佛殿,最大的活佛系統為恰蓋·洛智嘉措的歷輩轉世。寺內現有僧侶186人,節慶活動與其他寺院類似,較為獨特的是該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日有朝山的古俗。
恰蓋又稱“躍斯科”,是吐蕃四大姓氏中的“東”部族。其分支十八之一的“約沙”家氏,從羊沙秋雲逐水草遊牧居聚此地,隨著時間的推移,“躍斯科”漸漸被恰蓋一詞代替,在近代歸屬卓尼楊土司的領地,史稱“卓尼北山地區”,恰蓋部族在這裡世代繁衍生息,與牛羊結伴,逐水草而居,民風淳樸,鄉俗純真,性情剛毅,崇尚勇敢,擁有可歌可泣的文化歷史。
恰蓋鄉自然資源得天獨厚、生物種類豐富多樣,民族文化底蘊深厚,人文景觀型別多樣,其中,扎尕梁草原是卓尼縣境內最大的天然草場,也是亞洲最優質的天然草場之一,春夏之交,天高雲淡,成群的牛羊珍珠般灑落在草原上,座座帳篷如繁星鋪地,綠草茸茸,溪水淙淙,大地猶如鋪上了一層浩瀚無邊的絨毯,金色的賽欽花、藍色的龍丹花、雪白的毛艮花隨季節競相開放;腦索至尊扎巴謝珠故居、達藏石洞、土橋明城牆及烽火臺歷史悠久;寺溝景點、扎龍石林、九龍洞景區擁有綿延的森林,展現人跡罕至的原始之美,崇山峻嶺間,森林茂密,雲霧飄緲、古木參天、滿目蒼翠,令人心曠神怡。
恰蓋鄉域面積590.2平方公里,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平均海拔2800米,年平均氣溫3.8℃,年平均降水量560毫米,無絕對無霜期。全鄉轄4村29組556戶3337人,其中精準扶貧戶126戶732人,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恰蓋鄉黨委、政府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始終堅持以“咬定青山不放鬆”的韌勁、“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拼勁,堅定信心、慎終如始,齊心協力,迎難而上,調結構、興產業、細規劃、精幫扶,以黨建引領脫貧攻堅,以產業發展助推鄉村振興,努力實現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目標任務,兌現對人民的莊嚴承諾,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群眾獲得感、幸福感顯著增強。(李湖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