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旅遊>

在房山有這樣一個地方,她有著悠久的歷史,有著美麗宜人的自然風光,她是京城的天然氧吧。

她曾代表房山入選,首批(北京)市級傳統村落名錄,專家說她是:

原汁原味的傳統村落、載入多部典籍的雄關、皇家祈雨聖地之龍潭、帝王賜匾贈聯的神廟、傳統文化經典之廟會、農耕文化遺存的桔槔、美麗傳奇動人的神話、承載千年歷史的文物。

在2018年她又入選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她就是“千年古村——黑龍關村”一個古樸自然又充滿歷史韻味的地方

1、千年古村

黑龍關村地處北京市房山區佛子莊鄉西,整個村址如一隻大船,兩頭尖,中間寬(近2裡)。金代即有黑龍潭地名,後成村落,因附近山上有古關城,今存城牆遺址(見古代遺址章,明成化二十一年建,32頁),村因此得名。

黑龍關村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幽州良山縣房山鄉,當時任幽州節度使的劉仁恭建立了黑龍關關城。

2、天然氧吧

黑龍關村山環水繞,大石河從村前環繞流過。村後是高聳的山崖,村前是險峻的孤峰——煙筒尖。地貌型別多樣,有河谷灘地,河畔臺地,以及低山、中山,山地多險峭縱深的峽谷。

植被以低山和中山植被為主,有紫荊、黃櫨、麻藜、六道木等。主要野生動物種類有狐狸、蒼鷹、野兔、松鼠、褐馬雞、環頸雉雞、鵪鶉等。水中魚類有鯽魚、草魚、泥鰍、白條魚、嘎魚和蝦、鱉等等。

3、古香古韻

黑龍關村地處北京市房山區佛子莊鄉西部,村落面積約2平方公里,分為三個自然片:老村、土坑和南地。老村為千年古村。現存古民居600餘間,大多數是清代到上世紀30年代所建。村落自古以農林業為主,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穀子、豆類;林果主要有柿子、板栗、核桃、花椒等。

進入村子,主街乾淨整潔,兩側都是一幢幢古民居,這些民居大多為清代到上世紀30年代所建,基本都是四合院建築風格的石板房,房頂是用很大的石板鋪就,頗有房山特色!

4、文化傳承

黑龍關及其方圓幾十裡各村都以黑龍潭二月廟為民俗文化活動中心。民俗文化活動包括盛大的祈雨習俗,各種花會以及武術表演,還有盛大的商事活動。黑龍潭二月廟以及龍潭祈雨習俗有近千年歷史,作為皇家祈雨聖地,也有七八百年曆史。

進入二十一世紀,為了傳承和發展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佛子莊鄉政府在挖掘整理有關黑龍潭和龍神廟傳統民俗文化的基礎上,將黑龍潭“二月二”這一民俗節日定名為酬龍節。每逢酬龍節,連北京城裡的人不少都來參加,最遠的有來自東北遼寧一帶的人。

除此之外,圍繞著黑龍潭和龍神廟,還有很多代代相傳的神話傳說。這些傳說美麗而傳奇,包括《黑龍關龍神廟傳說》《紅茶樹與海帶》《龍潭釣龍》《黑龍白龍鬥法》《木郎關的傳說》以及《乾隆掛匾的傳說》等。

5、黑龍關“八”絕一、龍神廟

龍神廟始建於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兩年後竣工。三合院結構,有三間正殿,坐北朝南,東西配殿各兩間。經幾次修繕擴建,增至東、西跨院。又在龍神廟對岸修建了一座較大的戲樓,每年二月二廟會時,做演出用。

龍神廟中存有兩座石碑,《建立黑龍潭廟記碑》立於元至正十四年,碑高兩米有奇,寬約一米,由元代文學家歐陽玄撰文。

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因黑龍潭廟“鐘鼓二樓倒壞,正殿前廈幾危”,故對廟宇進行了修補,並立《修補龍神廟碑記》。碑高不足2米,寬約1米,碑已殘損,字跡模糊。

龍神廟院內有5株古柏,經房山區園林綠化局掛牌,均為“一級古樹”,樹齡近七百年,為建廟時所植。

四、七聖神祠

黑龍關村北有一株古樹,樹下有建於清代的小廟,叫七聖賢祠,俗稱“五道廟”。因牆壁自然破損,現正在修復中。

五、黑龍關玄帝廟

建於明末或清初,解放以後,玄帝廟正殿、配殿建築一直作為學校使用。玄帝廟現今在北京極其少見,留下一座鼓樓和重修後的門樓以及廟院中的幾株古柏。

六、黑龍關關城遺址

五代時,劉仁恭築館大安山,佔山為王,在黑龍關村南大山隘口建黑龍關。關城高10米,關牆下寬上窄,底部寬2.5米,頂部寬1.5米,東部關牆長150米,西部關牆至水面約200米。黑龍關口又名“烏龍潭口”。

七、煙筒尖

煙筒尖為五代劉仁恭佔據大安山時所設烽火臺,位於黑龍關村和佛子莊交界處一座直上雲端的孤峰之上,迄今尚有殘存遺蹟。

八、精美壁畫

這些壁畫均是歷史遺存,在一些民居的牆上還有這些歷史的痕跡,他們很多都以神話故事為藍本繪製,顯示了我們的祖輩高超的藝術技藝,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遊玩路線

導航地點:北京市房山區佛子莊鄉黑龍關村

開放時間:全天開放

票 價:免費

自駕路線:西五環衙門口橋向西進入京昆線,行駛13.8公里,靠左前方行駛,進入G108,行駛4.0公里,左轉,進入京昆路,行駛18.6公里即到。

公交線路:地鐵房山線,蘇莊站(A2口)下車,步行260米,從蘇莊東街南口站坐房13路 (或房13路支線 ),到黑龍關站下車即到。

最新評論
  • 為何故宮的房頂從來都看不到鳥糞?600多年了還如此明亮?
  • 全村不到7戶人,常年隱居太行山景區,至今仍未通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