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公元前514年,伍子胥"相土嘗水,象天法地"構築闔閭大城至今,古老的蘇州,已有超過2500餘年的建城史。
千年時光過去,難能可貴的是,蘇州至今仍基本保留著當初的吳 國都城總體形制,尤其是在蘇州古城區,依然留存著"水陸並行、河街相鄰"的雙棋盤格局。
作為中國乃至世界上,儲存最好的古城,蘇州自然有著許許多多的老街。其中,尤以平江路和山塘街,最為著名。
但近些年以來,每年數以千萬計的海內外遊客湧入蘇州,曾經清靜的平江路和七里山塘,也不可避免地變得人滿為患,而且商業化氣息日趨濃厚,逐漸喪失了原來的質樸和本真。
還好,太平老街一如當初。太平老街,位於蘇州相城區太平鎮,距離蘇州古城區10餘公里,東臨陽澄湖之西湖,與陽澄湖鎮隔湖相望,是一條歷史悠久、文華物萃的老街。
北宋《吳地記後集》所載吳縣二十二都,太平即為其中之一,又因這裡擁有肥沃的土地與富饒的物產,歷來享有"魚米之倉"的美譽。
老街所在的區域,湖蕩星羅棋佈,溪川縱橫交織,一條河道穿街而過,聯通蘇州、無錫兩地,古時因水邊時有荻蘆飄搖,故得名"荻溪"、"荻川",後又改稱濟民塘,直至如今。
也正是因了這水網密佈的便捷水運交通,形成於宋代的老街,得以日漸繁盛。到了明清時期,濟民塘兩岸的街市,行旅如雲,商賈來往不絕,發展成為一座繁華集鎮。
當年在上海、蘇州、無錫之間往來的商戶,從水路乘船,售賣著各地的物產,來到太平鎮老街時,經常會暫時歇歇行腳,喝一壺茶、吃幾碟小菜、說一回話,然後再次忙碌起來。
如今的太平老街,由太平街、南浜、九思街和北浜南、北岸組成,總長675米。眼前的老街,呈於字形格局,利民橋、太平橋分別溝通南北與東西街道。
站在橋上,腳下古老的"荻溪",日夜流淌。偶有行船經過,碧波之上便盪開了漣漪,很快又歸於平靜。
這一脈清柔的河水,悠然蜿蜒地穿街出巷,夾帶著水草的芬芳和兩岸民居的倒影,緩緩流向蘆荻飄搖、水天一色的陽澄湖。
水賦予了太平老街,溫婉靈動的獨特氣質,更賦予這裡的居民,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老街的民房沿河而築,人家枕水而居,一年四季,花開交替。
春天,油菜花隨風起舞,桃花掛滿枝椏,梨花開了千樹萬樹。此時踏青而來,或遇見鴨子在水中自在游泳,或看見走地雞於林中悠然覓食,該是一幅多麼美妙的田園畫卷?
夏季,河畔的屋牆上,粉紅的薔薇花開正盎,一朵朵、一簇簇,密佈於綠葉之間,散發出淡淡的芬芳。尤其是那一面"大象"花牆,吸引著眾多遊客專程前來拍照打卡。
秋天,湖畔溪邊,荻花掠岸紛如雪,蘆花深處伴鷗眠。冬季,太平禪寺門前,那棵千年古銀杏,滿樹金黃,成為太平老街最璀璨的地標。
如果你錯過了花期,也錯過了杏黃,也沒關係,因為想要一睹老街的風韻,自然是需要慢慢走、細細看的。
沿著臨水的街邊走走,或是拐進小巷看看,斑駁的牆壁佈滿了歲月的"皺紋",卻顯得那麼慈祥,就像一位和藹的老者,正用溫暖的目光,迎接著你的到來。
牆角的青苔還泛著綠,縫隙裡的小草探頭晃腦,慵懶的狗兒伏著前蹄打盹,無視你從身邊經過。阿婆在門前支起竹竿,接著暖暖的陽光,晾曬著衣服被褥,也晾曬起一天的生活。
街巷裡時不時傳來,吳儂軟語的親切鄉音。窄窄長長的過道兩邊,老房子的屋瓦上,升起了裊裊炊煙。家常菜的香味,從門窗中漸漸瀰漫開來,撩撥著我關於家鄉的味蕾記憶。
只可惜,我不是歸人,而是過客,所以也只能在街角,買幾個現做的蘿蔔絲餅,聊以解饞,以慰轆轆飢腸。
行走在太平老街,看那宋代的鳳凰橋、明代的石碑、清代的古井,還有矗立了百年的邢宅、王氏祠堂等諸多歷史遺存,都在悠悠地訴說著老街的往昔歲月。
這裡沒有平江路的人潮洶湧,也沒有七里山塘街的摩肩接踵,更沒有處處雷同而濃郁的商業氣息,有的只是老街粉牆黛瓦、小橋流水人家的古樸祥和。
誰把歲月,一磚一瓦砌成牆,讓歷史的陽光,在牆面上斑駁出滄桑?誰又把河港,一條條穿街繞巷,讓小鎮居民,得以更加愜意地過好每一個煙火日常?
如果你也喜歡蘇州,想要感受最原汁原味的江南風貌,不要總去平江路和山塘街,可以來相城太平老街走走看看……
因為,這裡的一磚一瓦,都夾帶著歷史的厚重感;這裡的一花一草,都浸潤著鄉野的迷人風光。
在太平老街,視野所及,盡是一派寧靜祥和。平日裡浮躁的心,瞬間就不自覺地沉靜了下來。這裡,有千年姑蘇最鮮活的人居標本;這裡,才是江南最淳樸的詩意原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