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旅遊>

在唐山市區有燕山餘脈5個山丘,是市區的發祥之地,對唐山市區歷史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影響巨大而深遠。

唐山市區的南部是平原,北部和東北部是海拔不高的山地丘陵。有5 座低山,一是彎道山(原名豌豆山),海拔約30米;二是大城山(原名唐山,俗稱北山),海拔122米,是市中心區最高山峰;三是賈家山(原名晾甲山),海拔80 米;四是鳳凰山(原名雙鳳山,俗稱鐵菩薩山),海拔88米;五是小山(原名小南山),海拔17米。五山是燕山餘脈,自東北向西南一脈相連,可謂“一脈五山”。所以唐山人又稱大城山為北山,而稱小山為小南山。唐山一些老人曾記得70年前還曾見大城山與鳳凰山相接,中間只有一條通行馬車和行人的狹窄小路,至今發展成龍澤路的大通道。當年從鳳凰山東南經今龍澤南路、喬屯至小山也是一條小小丘陵地帶。可以說老唐山市區就是以喬屯為中心,向南、向北,沿著這5座山的走向發展起來的。

大城山

唐山市中心區歷史文化的根

大城山有東西兩峰,東峰二城山有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址,處於父系氏族公社階段。唐山市中心區的古代文化、近代文化和現代文化,都是大城山遺址文化的延續。唐山市中心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

大城山文化遺址,不僅有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存,還有商代、周代和漢代遺存。說明大城山這裡長期有先民居住。明朝初年移民屯田,在大城山腳下形成了許多社屯。大城山是唐山市中心區的發祥地。

解放後大城山闢為公園,幾經整修,有現代園林特色。1988年在大城山建有“冀東人民抗日暴動紀念碑”,彰顯了冀東20多縣十幾萬軍民抗日暴動的歷史功績和愛國主義光榮傳統。一個城市有了古蹟名勝,就有了文化,有了歷史,有了如陳釀佳醪一般令人回味無窮的榮耀。尤其是像大城山這樣的文化遺址,在一個城市的中心區,4000 多年一脈傳承下來,確不多見。

賈家山

唐山大城山遺址文化的延續,唐山近代鋼鐵工業的發祥地

賈家山,又稱亮甲山、晾甲山,是一個80米高的低矮山丘,在大城山東1公里。傳說唐太宗率軍東征高麗時曾途經此地,將士遇雨,在此山晾晒鎧甲,故名。後來這裡的居民改山名為賈(甲的諧音)家山。據清光緒修《灤州志》記:山上有藥王廟(紀念唐朝醫藥學家孫思邈),前有石佛洞。賈家山與大城山隔陡河相望,山之東南麓有村落賈各莊。

1952年考古工作者在賈家山之西坡高地上發掘了戰國兩漢時的古墓群36座,除人的遺骸外,出土了上至戰國燕國的陶器和青銅器,下至兩漢和新莽時期的陶器和五銖錢、“貨泉”、“大泉五十”等圓形方孔銅幣。這次賈各莊發掘對了解和研究唐山市區歷史文化有重要意義。

到了近代,在賈各莊一帶興辦了鋼鐵廠,賈家山和賈各莊都被包圍在鋼鐵廠內。賈家山成為唐山鋼鐵工業的發祥之地。賈各莊於1958年被劃入唐山鋼廠(今唐鋼集團)用地,村民外遷,村莊不復存在;賈家山也已夷為平地。但是賈各莊遺存的歷史文化昭示了唐山市區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它的歷史文化地位應記入唐山史冊。

彎道山

唐山近代陶瓷工業的發祥地

彎道山位於唐山(今大城山)北約3 公里。在六七十年前,聽到民間相傳彎道山原名“豌豆山”。原本是一個荒丘,明初屬灤州曹家口社之地,農家在這裡種豌豆,故而名豌豆山。這裡地下淺層有豐富的耐火粘土,適宜燒製陶瓷。後來由於採掘粘土的場所與燒製大缸的作坊、窯地之間有一條彎道相接;又因為“豌豆”與“彎道”諧音,天長日久“豌豆山”之名遂被改稱為“彎道山”了。彎道山是唐山陶瓷工業的發祥地。

鳳凰山

近代開灤礦務局的生活服務區

鳳凰山原名雙鳳山,前後雙峰。雙鳳山與近代工業企業開灤煤礦的發展也有密切關係。清末民初雙鳳山南麓山坡大片土地建有開灤礦務局高級別墅、俱樂部、酒店、跑馬場等,是英國管理人員和中外高階員司的生活區,表現了西方的風情文化。在雙鳳山的西南角建有開灤公墓,表現西方的喪葬文化。解放後鳳凰山闢為公園,幾經整修,有現代園林特色。

小山

唐山近代商業中心和演藝娛樂的中心

唐山近代工業的興起帶動了商業的發展,最初的商業中心在鐵道北糧市街(今建國路)。20世紀30年代以後,唐山商業中心由鐵道北向鐵道南轉移,圍繞小山形成了新的商業中心。小山是大城山餘脈所形成的方園三四百米、呈龜背狀的一個土丘,因形似小山而得名。富商大賈競相在這裡開設商店、飯館、旅店、浴池,建築民居。商人除來自唐山附近城鄉外,還有廣東和河北各地的商人。小山北坡先後形成小山大街、東街、西街、前街、瓦房街等商業街;小山西南形成了便宜街、東新街、新立街等商業街。其中以便宜街最為繁榮,此街長不過500米,商店林立,各類商店近百家,商品琳琅滿目。1934年唐山裕豐飯店經理白月亭集資在小山的最高點,仿照上海“大千世界”的建築模式興建了一座大型聯營商場,亦名“大千世界”,俗稱“大世界”。這個建築造型別致,氣勢恢巨集。商場分東西兩部,上下兩層;樓上東西兩部分之間建有天橋通道,連為一體。商場內有百貨店、水果攤、大飯莊、小吃店,還有戲院和電影院等娛樂場所等。在“大世界”附近,一些樓房拔地而起,較大的飲食業和其它服務業商店先後開張。幾條主要街道各類商店陸續增加,鱗次櫛比。小山“大世界”的建成和多條商業街的繁盛,標誌著小山已成為唐山的商業中心。小山在全國也頗知名,有“不到小山,枉來唐山”之說。至今歷經近百年,小山的商業依然不衰。

小山還集中了一批文化產業,是唐山市區演藝和娛樂的中心。隨著唐山城市的興起,很早就有藝人在小山曠地“撂地作藝”,有拉洋片的、耍猴的、變戲法的、賣藝的、唱戲的、說大鼓書的等等;後來出現了小茶園(即小戲院,因觀眾邊聽戲邊飲茶,故名),招納戲班定時定場演出。如慶仙、永盛、鬆茂、昇平、權樂、四海等戲院和書館,不下20餘家。以後又有較大的茶園如斌樂、鳴盛、鋒聲、九天仙和近天樓戲院等相繼出現。1909 年評劇主要創始人成兆才帶領慶春平腔班進入唐山,在永盛茶園(今小山西下坡)演出平腔梆子戲;後來評劇著名演員任善豐(月明珠)和金開芳都在這裡演出過,一度轟動唐山。1917 年後樂亭大鼓藝人胡少蘭,以及後來的戚文峰、靳文然都在小山書館演出過;20 世紀三四十年代小山有書館十多處,常年演出的曲藝藝人達五六十人至百餘人之多。1918 年以後,灤州皮影戲進入唐山,由名髯張繩武領銜先後在小山慶仙茶園和永盛茶園演出。1934 年白月亭在小山建的“大世界“,東部樓上是天光皮影院和天娥大戲院,東部樓下是天宮電影院;西部小桃園飯莊以北有近天樓,後改名天樂評戲園;規模都較大,裝置比較完備。1942 年前後小山永盛茶園改稱唐山影劇院,既演戲也放映電影;1945 年後又改稱唐山電影院。小山演藝和娛樂中心的地位經久不衰。

唐山市中心區的山丘文化包含豐富的內容,有原始文化、古代文化,也有近現代工商業文化、演藝文化和宗教文化等。既有傳統文化,也吸納了西方文化。其特徵是源遠流長、包容開放、勸德揚善、奮鬥自強。

最新評論
  • 為何故宮的房頂從來都看不到鳥糞?600多年了還如此明亮?
  • 東湖湖底現“水下草原"像水稻插秧一樣植草800畝